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拟制是源起于古罗马的一种法律创造方法,在我国部门法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刑法规制的对象是"行为"还是"事态",持有是行为还是一种状态,学术界争议很大,传统的行为理论解决这一问题时陷入了困顿,而法律拟制理论可以进行较好说明.据此,将持有定位为法律拟制行为更科学.  相似文献   

2.
行政裁量中的政策考量——以“运动式”执法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式"执法的生命力在于行政与政策因素的相互交织:政策虽不是法律,但它构成了行政执法人员理解行政法律规范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运动式"执法的违法之处主要在于以政策因素为借口所导致的裁量怠惰。从理论角度看,"运动式"执法的规范化路途是明确政策与规制目标、解释政策与不确定法律概念、选择政策与行政行为的方式以及确定政策与法律效果。从实践角度看,"运动式"执法的改革方向是实施前的有关政策正当性的理由说明、实施过程中否定个案特殊事实的理由说明以及选择较大侵害法律效果时的理由说明。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改革,最终推动了法律的变革和新式法律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法律体系得以与世界各国法律的发展衔接,摆脱了中华法系孤立的地位。中国的法律教育也从传统法律学教育转向新式法律教育的轨道。本文从专门法律学堂这种教育形式来说明这个阶段中国的法律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法律正义与法律价值之关系辨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法律正义在中外自古都是一个高度抽象、有着丰富涵义的词汇,它以一定的法律价值给予说明."正义"虽然也是法律的价值,但它是对作为正义标准的法律价值进行辩证综合后的抽象性价值.与作为法律正义标准的各个法律价值相比,"正义"是更高层次的价值.法学界通常把法律的正义价值与作为法律正义标准的各个法律价值作同位概念看待,这是一种概念使用上的逻辑错误,"公平"与"正义"并用就是如此."公平正义"虽然在概念使用上没有逻辑错误,但这容易导致唯"公平"才"正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所隐含的、由拉兹最先发掘和发展出来的,通过"权威"和法律渊源论证法律实证主义基本立场的理论进路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理论背后隐藏着法律的现代性问题,而哈特和拉兹等人在处理法律的权威性问题时,由于受"承认规则"理论的束缚和干扰,使得他们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将用来打破法律体系刚性结构的司法权当作了说明法律权威刚性结构的典型情境.其后通过回归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内涵和形式内涵,强调从哲学上解决法律现代性内容内涵方面的规范性困境对于坚持法律现代性之形式内涵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引入哈贝马斯处理法律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强调一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进路的可能性,以及此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与审议式民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介绍和评价了哈贝马斯的法律现代性方案对于今后法哲学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法律对于"拾遗"的规制,经历了由"道不拾遗"到"道可拾遗"的发展和蜕变。先秦儒家因崇义尚德而力主"道不拾遗",法家因崇尚重刑而强行"道不拾遗",中国古代法律对于"拾遗"的基本立场和传统措施是加于明令禁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法律也缓慢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战国至唐宋,法律一贯奉行"道不拾遗",而在明清,法律已明确蜕变为"道可拾遗"。"道可拾遗"取代"道不拾遗"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私权观念和私权制度的发展和进步,也说明法律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陈景辉 《法学》2018,(1):3-18
"是否存在习惯法"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包括两个子问题:第一,是否存在"习惯法"这种独特的法律类型?第二,习惯是否在说明法律的性质时是不可或缺的概念要素?对于前一个问题,由于无论以何种方式进入法律领域的习惯,要么是制定法的内容、要么是判例法的内容、要么根本就不是法律,所以并不存在习惯法这种独特的法律类型。对于后一个问题而言,习惯与法律性质的理论连接,依赖于"化约论"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然而,化约论只是主张要说明法律的性质必然诉诸某种社会事实,但并没有必然指向习惯这种社会事实,所以这种类型的习惯法观念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8.
正目次一、"经济法价值"研究文献述评二、"经济法理念"研究文献述评三、"经济法价值理念"研究文献述评四、本文的初步结论美国法哲学家戈尔丁指出,"我们需要价值的指引,以便评价结果和事实,并权衡各种冲突的利益。我们若不指出法律体系应当促进的价值,就不能具体说明法律  相似文献   

9.
陈曦 《北方法学》2017,11(6):93-103
"法律融贯论"一词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从类型学上看,法律融贯论至少可分为认识性法律融贯论、构成性法律融贯论、整全性法律融贯论三种。认识性法律融贯论是一种关于法律知识的证成理论;构成性法律融贯论是一种关于法律本质以及正确裁判的理论;整全性法律融贯论则是一种关于法律知识最优证成理论的广义融贯论。从真理论的角度看,认识性法律融贯论属于真理证成计划,构成性法律融贯论属于真理形而上学计划,而整全性法律融贯论则对认识性法律融贯论的真理论价值给予元理论说明。三种融贯论互不具有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社会科学运用的方法论,最为重要的是如下三个部分:由"中国概念"带来的中国法律实践特殊化的效果,由"价值中立"获取的客观描述中国特殊实践得以形成的所有要素,以及由"实然推导应然"揭示出中国实践真正遵行的非国家法(习惯法)。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指引下,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试图给出有关"中国法律实践"的最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不过,由于所有类型的"中国概念"均不具备使得中国实践特殊性的主张得以成立的能力、由于所有描述中国实践的努力必然会运用价值判断、由于应然与实然之间不能相互推导,所以,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学术努力,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本文以一个小的"分手费"案例为切入点,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做出深入剖析,进而说明在我国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将独立政治社会中至高无上的主权者作为法律效力的来源,认为法律之所以对其指向的对象产生约束力,或者说法律指向的对象之所以遵守法律,是因为"主权"、"命令"和"制裁"中所直接或间接所说明的强制力的缘故。这种被称之为"恶法亦法"的法律效力观,从产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其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3.
试述立法活动中的法律草案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在立法活动中厂泛应用的法律草案说明,其特征反映了对于所说明对象的辅助性,并因其效力的特殊性而应具有专有的法学名词。它的规范化,对于完善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法律草案说明的特征反映了对于说明对象的辅助性  相似文献   

14.
保险人说明义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但没有引起学者和司法界的应有的重视。笔者曾对保险人说明义务作了初步探索,现发表拙见以抛砖引玉。一、保险人说明义务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保险人说明义务,是指法律规定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应将保险合同条款内容,向投保人陈述清楚的责任。保险人说明义务具有下列法律特征:l、说明义务是保险人的义务,是与投保人告知义务相对应的一项保险人义务。2、说明义务是保险人所负的法定义务。保险人说明义务不是当事人约定所产生的义务,而是法律直接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应为经义与法律的结合,"经义与法律的结合"应该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特点,而不是"礼法结合".这是基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三个过程等因素决定的.文章认为,我们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是经义与法律的结合"的命题,不仅是为了揭示历史的客观事实,而且是为了说明文化现象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法理角度出发,对"安乐死"进行了系统的价值分析,推导出"安乐死"必然合法化的结论,并且对相应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说明以揭示"安乐死"法律化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刘阅春 《法律适用》2013,(2):108-11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物权法》第74条针对小区车位规定了"约定归属"制度,然而哪些车位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其归属,《物权法》并没有明确。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中将其范围解释成为建筑区划内的车位,但是仍然没有说明谁是约定的主体以及约定的范围。特别是人防车位,是不是属于约定的范围,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困惑。兹举两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于衡 《法学论坛》2007,22(1):72-75
本文以美国纽约州上诉法院"贝考克诉杰克逊案"为例,就有关侵权损害法律选择进行讨论,对最密切联系原则替代侵权行为地法这一过程背后的基本原因和这一过程中法律精神与法律形式、法律的确定性与准确性、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此说明在立法中绝对的确定性和一致性并不一定是理性在法律建构中的必然和最佳的选择,相反,在许多规范中保持一定的弹性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汉语中所称的‘诱惑侦查’在美英刑法中称‘entrapment’"这一观点逐渐被否定,近年来又有不少学者提出,美英刑事法学理论中的"encouragement"一词才是汉语中所称的"诱惑侦查"。不过,经考察发现,"encouragement"一词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学术论文之中,美英国家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权威性的司法判决和专业性的法律词典在论及上述问题时都未正式使用该概念。这一事实说明,美英国家也并未将"encouragement"单独列为一种侦查手段,甚至未将其正式列为被告人进行合法的辩护理由,该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尚未正式成为一个专业的法律术语。  相似文献   

20.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论争之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论争在法学界由来已久,二者均是关于证明标准的学说。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间论争的表象与焦点,说明其各自存在作为证明标准的自足体系,指出二者论争的实质,最终揭示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