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跨境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分析跨境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跨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只是由专家学者按自己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人民大众,更重要的是认真倾听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的呼唤。当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从三个方面推进:理论大众化要认真考虑民族区域自治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实践大众化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族群众的民生放在非常重要位置,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创新大众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开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的认同中存在内在优势、内在劣势、外在优势和外在劣势,必须综合分析其内外环境得出策略,以增强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追求。民族文化路径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选择民族文化路径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克服民族文化路径缺失现象,创造性承接和拓展民族文化路径。这种承接和拓展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价值观念维度、思想形式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社会规范维度,也包括语言文字维度等。  相似文献   

5.
阳倩倩  罗法洋 《学理论》2012,(19):222-224
校园文化是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文化载体创新要始终坚持主导性、群众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设主流的舆论环境、开发各类亲近性的文化活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而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8)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武陵山民族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爱民 《学理论》2015,(7):227-2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新形式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群众出现的新思潮、新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对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8)
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民族群众、实现人民思想统一、使民众齐心协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我国政治局面稳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实证,总结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分析得出经验启示,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5)
培育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刻不容缓,民族精神能够促使中国稳定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对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民族精神现状问题的新情况的探讨,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旨归,文化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品格。在当下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是一个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如何可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在社会转型时代,民族地区存在着制约社会稳定的几大矛盾,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出发,并着眼于通过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高度来不断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提出建议: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活动,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效结合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营造西部民族地区稳定的文化环境;始终坚持大众化的原则要求,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机遇,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网络具有快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和优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要在建设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语境、应用网络技术、培养网络人才、提升网民素质、加强网络问政、完善网络立法等方面,唱响网上主旋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率不高,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缺乏创新。因此,必须以创新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内核,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观念、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树立开发的利用观、持续观、科学观,增加开发的文化元素、民族要素、时代因素,实现开发的产业化、科技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白鹤  白鹭 《学理论》2015,(5):257-258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环境与实现路径如下:强化教师主力军的素质;打造活力课堂,疏通马克思主义教育主渠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创新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实践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和自身所独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深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形式的全面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价值.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仅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而且关乎到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差异性,且信仰问题上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宗教化等特点更加明显,其主客观原因分别是受到青海省特殊省情和大学生自身情况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应当从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性、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优良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涉中国今后的发展进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预设性前提,因而是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都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是历史过程又是现实运动,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在今天,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积极而又有效地推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对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但是在民族地区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视域下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要素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受众是传播反馈的核心环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效果。创新扩散论是从受众视角研究传播效果的理论。因此可以尝试运用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原理,探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根据创新扩散论的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大众传媒仅是产生传播效果的一种中介因素,根据创新扩散论的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利用大众媒介传播的基础上,还要辅之以人际传播的形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