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时代伴随科技的迭代,美术馆的功能与形式在发生转变,策展人的身份也从“展览组织者”转向了“文化传播者”。本文基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自主研发的虚拟策展系统进行展览策划,并落实了“爱丁堡国际艺术巡展”展览的陈列,主要对本次虚拟策展的详细情况进行解说。不仅可为之后欲进行虚拟策展者提供思路,还可为后续虚拟策展系统的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袁帅 《小康》2023,(24):36-38
<正>“人、货、场”是虚拟人变现的三大关键要素,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类型数字人正在许多领域释放价值。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上线新闻节目、虚拟员工“小浦”与客户在线互动、数字人“苏东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一段时间以来,数字人商业化应用探索步伐持续加快,一大批数字人入职不同工作“岗位”,虚拟偶像、虚拟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类型数字人在更多领域释放价值。  相似文献   

3.
墙上安装数字屏幕,会议桌上摆放话筒等设备,一间约10平方米的普通会议室,在数字技术助力下变身为“政务直播间”,为基层干部化身主播、与群众在网上“亲密接触”搭建起一方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孙媛媛 《小康》2023,(24):29-32
<正>面对AI带来的技术革命,2023年,世优科技基于数字人方向多年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AI技术领域的研发,在上半年分别推出了AI数字人员工产品“世优BOTA”两款产品,使得AI数字人在制作效率、多模态交互以及使用场景层面迎来新的突破窗口。AI大模型的火爆,让虚拟数字人再度成为市场宠儿。技术的突破,驱动着虚拟数字人加速驶向商业化落地。在刚落幕的第20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 Joy)上,虚拟数字人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一起成为热词,众厂商纷纷炫技,展现虚拟数字人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5.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新文科/新艺科”的建设浪潮中,四川大学“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团队从艺术史论教学的内在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将VR虚拟仿真技术与美术学专业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关联起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四川大学“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中国艺术作品以西方观众熟悉的形态与面貌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和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这三大世界著名艺术展览的场所空间进行呈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对艺术学科门类的“新文科”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不断渗透,背离技术赋能理性的“痕迹管理”“电子衙门”“虚拟政绩”等数字形式主义问题也不断凸显。究其根源,历史路径依赖和技术治理两个变量的交织与扭曲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因此,需要构建“理念-制度-执行-反馈”的制度逻辑框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平衡技术理念与公共价值,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数字治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通过制度治理的替代行为以弥补技术治理的不足,通过“制度-利益相关者”联动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有益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数字技术、制度规范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治理效果,最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度、深度和温度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应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标集成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即“数字地球”,为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和新技术手段。数字地球是遥感、航测、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络、仿真与虚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集成。其具体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某一城市或区域的数字化建设方面,也即“数字城市”。“数字…  相似文献   

9.
冶进海 《理论月刊》2022,(8):136-146
多种技术糅合进化中的媒介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场景化和艺术化。元宇宙等模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媒介平台,一方面是媒介汇聚众多技术后镜子般模仿物理世界的深度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媒介环境学派提出的“艺术的接生婆”遥相呼应。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图景将会在现实物理世界基础上以巨大的想象力依靠媒介技术搭建出镜像虚拟世界、想象虚拟世界、混合虚拟世界乃至多维虚拟世界,由此需要防范化解脱离肉身的风险、技术控制的风险、放逐自我的风险、文明跃迁的风险,尊重现实中“臭皮囊”的自由选择,铸好虚拟形象之魂魄,实现人之为人的“本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沉浸式展览”“沉浸式策展”成为艺术展馆新的展出和策展形式,“沉浸式”审美以全方位、多视角的感官体验为观展者带来丰富有趣的互动体验。中国当代红色乡土艺术国际巡展·卡塞尔站虚拟策展实践以“身临其境”的认知体验将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观众”为中心打破传统艺术博物馆受众和空间的局限性,在美育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沈嘉熠 《人民论坛》2022,(8):112-115
虚拟世界的光怪陆离是人类想象力通过数字技术而呈现的各种幻象,其中虚拟角色通过其独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恰好赋予了受众想象的空间,“萌”态的设计和多元的交互方式充分映现了受众的情感依托和个性表达,它与受众之间发生的具身感知和环境认知凸显了想象引发的“沉浸性”。随着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趋模糊,受众对虚拟世界的沉浸感知将在交互情境下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以来,创意写作在1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向,最近的变化则突出表现在创意写作与新媒体的数字化融合,即创意写作的数字转向。创意写作数字转向的背景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叙事对写作教育的多重影响密切相关。创意写作数字方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创作与教学、实践方式的数字化以及创意作家的培养,创意写作与新媒体课程、学位的涌现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目前,英语国家创意写作的数字转向尚处于早期阶段,它为创意写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创意写作需要关注创意写作的数字转向,在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国际交流三个方面给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品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而新兴的数字艺术较之传统的原子艺术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原子艺术家的创作多缘于虚饰情感,这种情感在性质上属于必然情感的范畴,但其艺术品所激发的却是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可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数字艺术系统特殊的数字技术机制使得艺术家表达本真情感成为可能和可行,本真情感隶属于美的情感即自由情感;数字艺术品除了激发现实型和理想型自由情感外,还能激发超现实型自由情感.另外,数字艺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源于数字艺术系统特有的双重虚拟互动性机制.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网络情感构成了数字美学的核心和数字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秀场直播平台中产生了基于概率游戏的“惊喜盒子”,这一数字媒介物背后代表着平台经济机制的转向和一种新的直播文化。“惊喜盒子”介入直播打赏机制,直播间的虚拟礼物变为了玩物,不确定性的概率游戏掩盖了虚拟玩物背后的流动性和操纵性。本研究以“惊喜盒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析秀场直播平台中多元行动者网络的变化。本研究发现“惊喜盒子”这一数字媒介物成了超越主播的能动者,进行更为生动、刺激的概率表演;平台以概率机制将各类青年用户引入平台“迷境”之中,以运气话语遮蔽权力,影响了平台内青年劳动者的参与形式。作为概率游戏的“惊喜盒子”促成了行动者网络中新机会、新关系、新主体的出现,促成了一场流动结构、机会资本和不确定性文化的共谋。  相似文献   

15.
数字音乐是年轻人娱乐休闲、文化消费和媒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短音乐唱作+社交”的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代青年参与数字音乐文化传播的新样态。本文采用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网络田野研究,认为视听传播促进了青年音乐消费方式的升级,“泛创作”的参与式体验满足了当代青年的消费诉求和审美趣味,技术赋能的音乐传播范式是青年短音乐创作的内容生产逻辑。短音乐唱作文化反映了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审美调动机制进入青年的日常生活空间,青年应在与时代的互动中提高审美自觉,使短音乐唱作成为主流视听文化传播的优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袁凯 《小康》2023,(10):62-63
<正>一些与数字生命相关的初级应用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它们似乎已经完成了数字生命的底层逻辑建设。如果将我们的意识上传到电脑中,并通过计算机运行,构建出一种类似于游戏NPC一样的“数字生命”,那这个虚拟出来的“我们”,还是我们吗?显而易见,相比会衰老、会受伤、会抑郁的人体,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数字生命,理论上可以永远存活下去,并且能感知到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论文在梳理元宇宙发展中的电子游戏、网络社交、产业经济等不同路径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发展路径的阶段、特征及其汇合交融机制。论文从技术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时代元宇宙中的“技术-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元宇宙实践是在“技术-社会”互构基础上构建技术与社会融合共生体系的重要尝试,能够在推动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促进虚拟与现实、社会各维度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8.
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是艺术界的新主流,在艺术媒介、记录方式、艺术审美上两门艺术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作为在现代技术的利用中产生的艺术类型,新媒体和数字艺术都形成了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并且都以追求作品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作为鲜明的艺术特征。新媒体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都是对现代影像的利用,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统称。  相似文献   

19.
石庆秘 《前沿》2013,(16):162-164
数字虚拟是一项包含多学科的技术,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字修复、数字建模、数字渲染、数字虚拟动画漫游以及实时交互等技术,探讨数字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在唐崖土司王墓室虚拟再现中的运用,以数字化的方式复原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消费。  相似文献   

20.
路强 《探索与争鸣》2022,(7):124-130+179
在VR技术产生以前,数字虚拟世界中的“杀戮”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得到足够完备的伦理辩护的,然而越来越拟真的数字虚拟世界给人类带来越来越真切的体验,使得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伦理边界变得不那么清晰,从而对传统的伦理系统与道德习俗形成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技术不仅让人具有了一个数字化的“虚体”,而且还让这个“虚体”与现实的身体“合体”为一个完整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虚体具有现实的道德地位。而虚体的道德觉醒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数字虚拟世界中伦理的边界依旧必须以生命体验与生活共在为基础。虚拟世界需要同现实世界以相互融合的方式来构筑起适合于数字时代的伦理底色与道德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