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安全以乡村善治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在"全球—国家—乡村"的研究框架下,认为需树立发展中国家为本位的"安全观"研究意识,看到发展中国家承受的风险特征:国际的外部性风险叠加国内的内生性风险。风险的复合型与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的安全问题研究需同时关注多个维度。本报告考察了国家总体安全视角下的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案例;提出我国正面临来自乡土社会的五大风险;认为虽然乡村正在成为大量制造安全风险并将风险不断外溢、从而对国家综合安全产生严重负外部性的区域,但是乡村仍有成为国家安全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可能。必须以国家总体安全为目标,进行乡村治理的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强化乡村"外部风险内部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乡村法治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巩固党的领导、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和公共性的流变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与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乡村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和环境,乡村自治、乡村德治应对这些新问题、新局面显示出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通过政治维度、制度维度和文化维度三方面强化乡村法治建设,更好地实现"三治"融合,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反映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在治国方略理念和思维上的重大转变。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进一步梳理治理与善治的本质内涵,对社会治理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文章以善治为视角,指出在未来我国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建设善治的政府、建设善治的社会、完善法治和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值勤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劝导,走访商户小贩宣传创文理念,深入小区楼栋清扫“僵尸”垃圾……连日来,行走在竹溪的大街小巷,你总能见到身穿红马褂、头戴小红帽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这是竹溪县在职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5.
全面免除农业税后,“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诸多困境,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成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治理模式。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既是解决“乡政村治”困境的现实选择,也是回应乡村社会内部自治力量成长、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然之举。这一模式的构建,需要诸多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对乡村治理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7.
8.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基础和比较优势,符合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要求。从产业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从人才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从文化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从生态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从组织来讲,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协调村民、基层党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资本提供者等多个群体,客观上可以完善各类乡村自治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村干部、公共权威与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类型人群进行深度访谈,观察、分析和总结两个村寨的乡村治理实践理路。研究发现,虽历经转型,但乡村本身所蕴含的内生治理资源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治理功能,在协调大小传统关系、重塑乡村权威规范、助力移风易俗、凝聚乡愁力量、强化情感认同、团结乡村民众、构建和培育乡村共同体意识、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传递道德价值、维系乡村秩序、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表现出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要构建完善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善治和实现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国家正式制度安排与法理资源的输入,还应借助乡村传统内生秩序力量,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高度重视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发掘、传承、保护、整合重构和充分盘活。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蜕变和国家权力收缩.直接影响着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和秩序原理的变化,这表现为以村规民约作为主导的秩序类型经历着从同质性秩序向合约性秩序的变迁,秩序变迁的过程要求善治的法律话语场在乡村重建。法律话语场的重建必须通过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建立规范性秩序,这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建立村规民约合法性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法治乡村建设存在涉农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善、乡村行政执法力量有待加强、司法参与乡村治理参与度低、乡村整体法治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涉农法律规范体系、提升乡村行政执法能力、推进司法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普法宣传实效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2.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内在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石,更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公共卫生防护网建设,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当前陕西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存在"医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结构失衡,基础设施落后,"数字疾控"建设发展缓慢等突出短板。为此,亟须从突出"医防融合"发展,建立"引留用"人才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补齐公共卫生防护网漏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对黑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项法治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创新投票方式、规范选举过程提高民主参选率,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加大惩治职务犯罪力度降低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通过深入实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和规范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指数,通过快速扩大律师队伍、改善律师执业环境等措施提高万人律师拥有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用良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善治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内涵和追求。选择良法善治,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客观使然。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6.
耕读文化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耕读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内在要求。海宁市拥有着丰厚的耕读文化资源,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传承与弘扬耕读文化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弘扬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应注重顶层设计,凸显耕读文化作用;立足地方特色,深化资源挖掘研究;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群众思想意识;创设传承载体,延续耕读文化新风;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耕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善治理论与实践是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通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我国的社会治安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追求一种社会治安的善治.因此,应从善治理论出发,以善治理论的基本要素为立足点,探讨社会治安治理的法治化治理、参与性治理和有效性治理,深入分析善治理论下进行社会治安治理的困境,为社会治安治理提供一种新的建设路径,使其最终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统战工作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依据"统战工作就是画最大的同心圆"的观点,做好新乡贤统战工作,需要正确认识乡贤和乡贤文化的作用,对新乡贤的界定有更灵活的认知,要充分认识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以及新乡贤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新乡贤统战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新乡贤统战工作应从形成新乡贤统战战略思维、确立新乡贤统战工作基本格局、把握新乡贤统战工作的着力点三个方面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
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自治、德治和法治追求的都是善秩,在治理成本、稳定性、治理效能方面各有优劣。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着传统乡村治理巨大变迁、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亟需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有待整体优化等现实问题,乡村秩序亟待重构。从“善秩”到“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多元规则良性发展、多元载体融合共生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乡村治理走向善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