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会  易博  何景春 《学习月刊》2012,(6):123-124
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奋力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彪炳千古的历史功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校开展中共党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根据“纲要”课程的特点,从更新教育理念、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贯穿和渗透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教育。有了历史文化认同的共鸣性,才能增强课程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真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从而主动接受和认可民族历史文化,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在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的对民族历史文化认知、认同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得到发展,这样“纲要”课才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将大学生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张秀华 《理论学刊》2012,(6):114-1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我们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门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要求显然是历史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概念化、粗线条、政治化等历史性弱化现象.只有采取史论结合、专题讲授、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增强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中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陆续在各高校开设.作者在教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提出了这门课的特色,并围绕如何既突出思想政治性又注重大历史观的教育提出看法,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点课程,该课程教师应从提高认识、搞好结合、做好策划等三个方面着力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点课程,该课程教师应从提高认识、搞好结合、做好策划等三个方面着力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9.
郭合芹 《世纪桥》2012,(19):26-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教育中意义重大。通过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了解和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知道近代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了解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在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的时候,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90后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该在新时期更好的贯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塑造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具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程目标既有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的要求,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章借鉴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三维立体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世纪桥》2007,(11):107-107,109
从2007年春季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新确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正式走进高校大学课堂。作者在教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既突出思想政治性又注重重大历史观的教育,不但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还正确把握《纲要》课的定位和功能,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在对现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学评教”的评价原则,以学生学业成就作为考察教学效果的途径,并建构可操作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同"三个选择"一样,改革开放也是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应成为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一个基本线索。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上认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厘清对于改革与革命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这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深刻的内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是中共党史发展的重要红线,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纲要课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历史素材,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特质,将伟大建党精神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启示我们,近现代史教学须重视全球地方化向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尤需以地方化的教学行为培育学生的全球化思维,从全球和地方的双重视角审视国史、国情,方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反映课程性质的重要指标,教学内容设计得恰当如否,必然深刻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本文在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和教育评价、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参考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相关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性质与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孙念超 《世纪桥》2011,(1):101-102
有些高校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方法过程中,实施了专题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足之处非常明显:与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相吻合,不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的实现,限制了老师的自由发挥,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不应盲目实行专题教学模式,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授课对象的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地选择授课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克霞 《世纪桥》2010,(19):117-118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过程中,只有注意教学主体中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中历史与现实,教学手段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以及教学目的的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耦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