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里森的《隐身人》通过描写主人公寻求身份的历程,既揭示了西方社会里黑人的生存处境,又谴责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淡漠。以身份叙事为切入点,从"隐身"的寓意、文本的话语模型和叙事裂缝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揭示了潜藏于主人公生活里的身份意识,同时也指出艾里森用主人公的失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丧失人性关怀的典型范例。小说旨在说明,这种失败不只是具有民族特性的失败,更是具有人类共同特性的普通人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冯慧玲  张慧 《传承》2013,(11):140-141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慧 《传承》2013,(13)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叶泉 《人民论坛》2012,(14):152-154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认为该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中,他成为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6.
精神家园失落是当代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古代《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不失为至理,今天依然给人以重要的启迪:生命的价值和幸福、荣耀本质上并非由物质条件所决定,而是人生态度、教养和生命境界的超越。注重修身养性,培育亲情友情,崇尚自尊自爱、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进入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7.
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韩国女作家申京淑,以她独特的文笔在当今韩国文坛举足轻重。通过她的作品世界和个人经历,读者可对韩国的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单人房》概述了主人公历经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主人公克服困难并实现心中的梦想,了解到她的内心世界,并由此清楚地看出作家个人生命构成与韩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与变迁,从深层次理解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贵志浩 《前沿》2010,(2):129-132
《后羿》与《奔月》的神话重述,是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神话的不同解读,具有耐人寻味的互文性。叶兆言与鲁迅在激活神话原型的同时,也赋予了古老神话以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食""欲"等人性本能的演绎和神的世界的世俗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生存形态及其意义的思考,显示了现代性重构的独特的文本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10.
周华北 《传承》2009,(20):148-149
《杀人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篇重要小说。海明威以他的"冰山原则"作为创作的宗旨。以《杀人者》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原作意境的再现、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翻译艺术的创造性三个角度来说明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茜 《求索》2014,(3):135-139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具有反战和爱情双重主题的小说。亨利和凯瑟琳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的爱情悲剧反映了战争的丑陋和对爱情理想的摧残。面对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无法逆转的命运,人们应该克服恐惧和焦虑,以“弗兰克式”的态度直面困境,挖掘生存的意义,完成生命所赋予每个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李岚 《传承》2010,(36):154-155
《伐檀》和《硕鼠》是《诗经》中政治讽刺诗的典型代表,两诗均属《国风·魏风》,主题接近,在《诗经》中顺序前后紧贴。但两诗的主旨、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中主人公的身份、表达情感强烈程度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矢志办成"以大统战、大文化为基本内涵,以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理性思辨、服务决策为价值追求的政治理论刊物"。为感谢作者,鼓励作者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文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开展了2019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最终选定十三篇优秀论文。这十三篇文章凸显中国意识、理论意识、问题意识和政策意识,作者们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对问题、答案的求索。  相似文献   

15.
王葳  陈静 《前沿》2013,(20):146-147
《家庭教师》是茨威格的一篇描写儿童心理变化的悲剧小说.他在这篇小说中,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丰富,复杂具有层次性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情绪过程的心理分析展示了茨威格表现真实人性的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16.
叶俊  赵俊良 《传承》2014,(8):28-29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基础,其理论原则指导我们踏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实现民族独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是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名著《堂·吉诃德》自问世以来就被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读者及评论家们赋予了不同的理解。对于主人公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的分析界定也一直是相关研究学者们所探讨的焦点。杨绛先生作为《堂·吉诃德》的译者,对于该部作品的研究成果颇丰。从小说写作手法到人物塑造,杨绛先生均以独特的角度分析了该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中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本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老子所著《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在多方面阐释了"爱人"、"救物"、尊重人性的理念;提倡领导者依据人的本性,进行人性化管理;运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些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理念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有着鲜明的现代人本管理诉求。  相似文献   

19.
《梦珂》、《第一炉香》和《小城三月》是同一母题的三篇小说,它们透露出迥然不同的叙述声音,与丁玲、张爱玲、萧红的生命体验形成彼此参照、互见文意的对话结构。  相似文献   

20.
孙叶林  孙伟英 《求索》2013,(8):131-133
洛夫与白居易同题诗作《长恨歌》一现代,一古典,在语言、形象和意蕴等层面均各擅胜场。言语层面上,白诗含蓄、优雅,韵律协调;洛诗浅近、明朗,更有情境感和现代性。形象层面上,白诗取冷眼旁观角度,第三人称顺叙到底,诗歌意象雍容而华贵:洛诗抒情主人公和叙述视角多变,倒叙、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段多样.诗歌意象阴冷而暗淡,为典型现代诗质。意蕴层面上。白诗情感基调为同情、感伤,传达的是古代文人爱情理念;洛诗充斥着阴冷和苦涩.极尽讽刺之能事,曲折再现了现代人情感的孤寂与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