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学兵 《求索》2011,(11):103-105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学界,有的论者一谈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时就论及《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马克思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经过理论研究制定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理论驿站。这个理论驿站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主要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是怎样产生的。理论驿站是要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的内在关系上研究其发展。这需要对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手稿》、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在关系作深入的剖析。不研究这三部经典著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以后的发展就没有了根基。理论驿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我在一本新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发展史论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版)中提出来的。在这部著作中,理论驿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说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平面结构,是由一种理论运用、推广出来的。理论驿站不同,是一个历史的、逻辑的方法。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论。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是对“三个组成部分”展开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缺乏深入研究。现在研究这个问题,刚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矛盾:版本的问题。以上说的这三部经...  相似文献   

3.
"正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著作文本,挖掘其本真意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所表述的正义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借助于对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分析,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在《博士论文》中萌芽,但又超越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所表达的正义观;《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论文把《博士论文》中隐晦表达的正义观运用于分析具体的社会现实,是对《博士论文》中正义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莱茵报》时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自由”无疑是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的部分认识有待澄清:误认为马克思是一位自由主义者,误认为马克思此时仅仅追求新闻出版自由,误认为马克思此时仅仅希望通过理想立法来实现自由。这些有待澄清的认识往往忽视了“自由”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忽视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一以贯之的物质关切与建构思考。马克思这一时期对自由问题的理解已经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的不满与超越,他批判消极自由的狭隘性,初步显露出阶级分析的方法,并提出“真正的自由主义”以彰显自己自由观与自由主义的区分;同时马克思已经开始涉及对物质利益的考察,初步构建了全新的权利-能力型自由,强调自由的实现能力与物质基础;最后他还呼吁善法的构建与法律承担者的责任,并开启了对社会改造的自由实现路径初步认知,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自居为坚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学派。它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以实践为中介的高度统一的理论,不仅主张建立一种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而且主张建立一种新的认识论,而这种认识论应是以实践为基础、恢复主体性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批判忽视认识的主体性的反映论,从而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揉合起来的“现代认识论”。鉴于其论甚广,本文仅就几个根本性问题,考察其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莱茵报》期间的政治斗争实践活动,使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对利益的进一步探索使他从“理性的天国”中“回到人间”,来到了“科学的人口处”,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觉清算与批判,实现了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并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杨文圣 《前沿》2012,(18):36-38
理性自由思想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最重要、最核心理论.马克思提出自由是人的全部精神的类本质,而新闻出版是人类自由的真正实现,法律是人民自由本质的真正表达,理性自由的国家是人民精神力量的真正代表.深入解读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真谛以及其世界观转变的动因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的文本作出“成熟的”或“不成熟”的取舍和区分 ,割裂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贯穿着“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对任一发展阶段的马克思思想都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分割。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 ,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批判学说 ,必须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形象概括为“有的放矢”,即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以“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结合”具体化为“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改造我们的学习》)实现这种“结合”和  相似文献   

10.
雷勇 《前沿》2009,(7):37-41
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的研究存在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根本地对立起来的不足。本文认为。研究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是不矛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宗教理论等都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盲目的费尔巴哈崇拜者。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赋予了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说;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在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对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它经历了《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异化劳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实践本体论”的长期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2.
《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在整个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属于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史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方法是朴素的;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研究的逐渐成型阶段,研究方法在日趋娴熟的运用中逐渐定型;以20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为开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进入了突破与反思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辟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毛泽东通过对俄国军事封建社会、对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批判,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邓小平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根本,对教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无情批判,把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时,就曾经公开声明:“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是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第86页。)这种彻底革命的批判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论。列宁也为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个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批判性,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二十世纪后期的中国,邓小平理论开创…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从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具体历史形态以及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深刻分析和阐发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奠定了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正确把握《手稿》中的劳动观,将其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联系起来,对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全面把握劳动的本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正确把握劳动的具体形态,激发创造性劳动活力;要继承优良劳动精神基因,大力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要真正把握劳动的属性,搭建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桥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劳动这一助推社会发展的引擎,人民的美好未来需要劳动去开创。  相似文献   

17.
赵秀娥 《求索》2013,(10):79-82
《保卫马克思》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成名作,在理论界具有重要影响。《保卫马克思》对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抓住理论的“总问题”,反对分析目的论,坚持“马克思关于思想发展的理论原则”,从“理论实践”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性。把握整体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全集》第1卷第305页)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它批判资本主义的残暴和剥夺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它批判一切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武器。社会主义是旧因素死  相似文献   

19.
张薇 《前沿》2012,(20):38-3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从“苦恼的疑问”到“历史之谜”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分工思想逐步成熟并得以确立.通过对马克思“历史之谜”解答过程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法国结构主义代表阿尔杜塞在其著作《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了“理论实践”这一概念。由于在有些人看来它与传统的马克思实践观相悖,且易于混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引起人们思维观念的混乱,所以理论界一直对这一概念持批判的态度。然而,笔者却认为“理论实践”这一概念不仅颇有新意,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与补充。它凸显出了理论本就具有的实践本性及生产力功用,提升了理论活动与精神生产的社会地位,弥和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隔膜状况,因而,重新审视阿尔杜塞所提出的这一概念非常必要,它有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