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通过阐释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在开展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四川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提出实施乡村聚落文化活化生产工程、乡村产业集群创新转化工程、乡村数字赋能营销推广工程、乡村文旅条件支撑保障工程“四大工程”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体系,就四川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给予乡村休闲农业模式、乡村文创社区模式、乡村民族村落模式、乡村非遗传承模式、乡村节会展演模式、乡村研学科教模式、乡村自驾营地模式、乡村康养度假模式“八大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社会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居于主体和核心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乡村社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愈发凸显,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思想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社会建设路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亦持续显现,成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内卷化”、公共服务“碎片化”、思想文化“离散化”、生态环境“低质化”、社会治理“悬浮化”,给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带来严峻考验。通过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思想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探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价值耦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之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性。然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促进“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其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耦合,还存在价值取向、供给机制、供给效能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便成为实现“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价值引领、完善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借助数字化治理工具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正向赋能。  相似文献   

4.
孙爱超 《群众》2024,(3):57-5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为持续深化提升治理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始终将“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驱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基层组织架构优化,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王莉 《群众》2023,(9):59-6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泗洪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治理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泗洪新篇章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三农”基础、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已经开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阶段。从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和实现途径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主体和重要途径。要把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谋划,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乡村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发展的平衡性;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塑形,也要注重铸魂。进入新时代,乡愁已经从个体意义的情感型乡愁上升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治理型乡愁。以新型城镇化导向的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产生消极影响,人口外流导致村落空心化和成员身份认同弱化,行政推动型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积极应对乡村振兴进程中留住美好乡愁所面临的挑战,需要超越“资源维度”和既有做法,更多地考量“治理维度”并创新路径。基于乡村社会基础和发展趋势,留住乡愁应着力从协同治理、下沉式治理、参与式治理、属性治理等维度推进。在实践中,要坚持以党领共治推动乡愁场域的打造,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把留住乡愁作为重要民生问题,重视围绕乡村居民内在需求而重塑乡愁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乡村居民在乡愁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留住美好乡愁,增强民众的参与性、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黄博 《群众》2023,(6):18-19
<正>“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的善治与振兴,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推广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农村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智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模式体现,是伴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所出现的新型治理形态,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智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公共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现实诉求,既符合乡村善治需要,又体现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精神,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中的公共价值实现涉及公共精神、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公共规则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只有从公共价值的本质出发,明晰共建要求,创新共治方式,彰显共享旨归,才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于玉 《党建研究》2022,(10):36-38
<正>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等,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近年来,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要求,强化抱团融合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探索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新路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起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梦”在时代热词中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对过去汉唐盛世的简单呈现,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体现着传承与创新、追赶与超越的大国复兴模式。靠什么来凝聚起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做好“农旅融合”这篇新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农旅融合存在形式单一、特色不足、水平不高以及主体不力等问题,对此,应该从体制、政策、企业、农民等多方面着力,深化农旅融合,共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要把德治、自治和法治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体现的是更能动和全面的发展模式。乡规民约不仅是乡村基层社会自治的载体,在与德治、法治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一、乡规民约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将乡规民约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进行讨论,即乡规民约是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制定和共同遵守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各种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4.
赵龙英 《岭南学刊》2022,(4):116-122
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农村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贵州农村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农村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既有服务路径包括层层递进式、村校合作式与教育供给式三种,其困境及成因可以归纳为层层推进式服务路径难以满足公益性需求、村校合作式服务路径难以做到因地制宜和教育供给式服务路径往往政府管控过多。化解农村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应形成“图书馆基金会+政府+农村图书馆”式服务路径、创新“农村图书馆+高校”合作式服务路径、建立“总分馆”式服务供给模式、优化“农村图书馆+道德讲堂”的服务路径和构建“农村图书馆+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机制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5.
薛莉  吴蓉 《群众》2022,(20):19-20
<正>乡村公共文化是千百年来农民在乡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塑而成的特定的物质形态、伦理道德、人际交往等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便是为乡村振兴“铸魂”的要义所在。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目标,坚持重心向下、重在基层,系统性对标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采取多种策略大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江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  相似文献   

16.
《上海支部生活》2020,(4):50-50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应该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赵狄娜 《小康》2024,(4):46-49
<正>聚力新征程,要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找准新时代“三农”工作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基层的重要方针战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实现区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聚力新征程,要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找准新时代“三农”工作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张玉荣  郑佩瑜 《小康》2024,(2):24-25
<正>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不少地方立足县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强化文化赋能,留引育注入人才“活水”,深挖乡村生态潜力,推动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9.
谭婷 《思想战线》2023,(2):19-28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必然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党建引领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新时代治理导向和实践路向为指引,注重运用共同体思维,在深入分析当前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精神困境、融合困境、行动困境的基础上,着眼坚定人民立场、强化领导核心作用、注重文化价值引领、坚持学习型政党本质四个方面,坚持以师生为本实现源头治理、构建“一轴多元”大学治理格局提升治理合力、树立新时代大学精神激发治理活力、推进大学改革创新增强治理韧性,创新推进大学治理共同体建设,切实提升大学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龙游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推进基层党建,一根红线贯穿到底;创新模式,走基层智慧治理新路子;持续发力,实现基层治理结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