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新发展格局下碳达峰行动的全面展开,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当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任务重、治理体系分散化、资金投入不足等多重挑战。因此,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构建协同治理长效体制机制,培育低碳技术人才,拓展市场融资渠道,从而实现碳达峰行动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推进“双碳”战略的优势条件体现在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方兴未艾等方面,但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技术支撑不足、碳市场亟需完善等挑战。应从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双碳”战略是我国人口结构不均衡、投资效率低下以及能源供需保障压力大等现实困境倒逼下所生成的必然举措,中国需要用相比于西方更短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技术、经济、社会等层面的更大挑战。因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严控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和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利用、加快零排和负排技术研发应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以有力支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对能源领域未来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安排。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将加快构建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坚持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塑云南能源新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谱写了未来美丽华章,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做出了部署。面对国际环境保护、节能降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大环境,中国积极回应,制定合理的目标与政策支持,甘肃省也根据中央要求及省情,逐步完成“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境,也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其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绿色发展尤其是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础支撑,而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又是保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根本性整体性好转的必要前提.推动绿色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指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  相似文献   

8.
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决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和质量。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对中国能源安全提出"平衡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确保低碳语境下能源供给安全、通过参与和主导全球能源治理化解能源安全风险"三项全新要求。因此,中国应以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为分析对象,构建"内涵—制度—实践"分析框架,把握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的三重意蕴,即安全内涵、破解全球能源治理赤字和探索经济增长"低碳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我国进入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新阶段,人口持续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聚集,这使得都市圈成为碳排放主体区和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区,如何在都市圈尺度下通过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成为重要议题。都市圈碳排放协同治理存在顶层设计缺位,治理水平需要提升,监测、评估和问责制度需要完善等困境,建议构建碳排放协同治理层面的立法和碳核算方法体系,成立跨行政区的都市圈碳排放协调机构和管理平台,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21年上半年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经济平稳增长、能源消耗增加以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预示着2021年下半年电力供应趋紧。从电力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分析2021年下半年中国电力紧张的原因,探讨了实行有序用电和电力调控政策的重要意义。电力调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耗能企业的生产和高耗能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使中国经济低碳运行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于中国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碳达峰、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京津冀区域低碳领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国家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积极响应“双碳”目标的号召,在低碳领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合作意愿不足、合作协议的执行成果不佳和协作网络尚不成熟的困境。从制度性集体行动视角来看,主要受到差异化诉求、交易成本与合作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业已形成,中国日渐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的大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理应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浙江必须持续推进产业、能源和运输等领域的结构性减排,实现高质量碳达峰;采取超常规措施挖掘自然碳汇和人工碳汇潜力,尽早谋划碳中和实现路径;完善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气候治理的领导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为争创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窗口”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的一次伟大创新与飞跃,科学回答了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产物,开创了法治建设新局面。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追本溯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导向,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导向,身体力行:新时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导向。大学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后备力量,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破”与“立”,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  相似文献   

14.
在国、省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及“双碳”战略加速落地的大背景下,推进“中国绿色硅谷”绿色低碳发展直接关系着四川省、乐山市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成败。在“双碳”目标下,乐山建设“中国绿色硅谷”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产业上游:前端优势提升尚有制约;二是产业中下游:中后端延补链挑战不小;三是发展环境:绿色低碳转型要素支撑弱。为此,要巩固提升光伏上游优势,加快光伏中下游延补进程,强化绿色低碳转型要素支撑。  相似文献   

1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1]。“双碳”目标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是推动技术进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引领,是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黔西南在践行低碳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低碳产业体系有待健全、低碳循环发展消费体系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等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此背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而高效的能源在新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天然气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及在法制建设方面问题的不断暴露,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我国天然气行业法制建设现状,探究当前天然气行业法制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能源革命的新形势,给出相应的建设策略,为天然气行业法制建设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民工潮--中国法治的一种入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法律文化同现代法治发展的冲突,造成我国当前法治困境的出现.中国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法治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它同时也是民工潮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除在根本上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外,从思想层面上消除城乡法治观念的较大差异是解决法治困境问题的关键所在.民工潮现象与法治困境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民工在流动过程中无意间成为沟通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法律观念能动的理想介质,他们的自由、平等、契约、权利和现代国家与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现代法治观念因此得以不同程度的生长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工潮是一场以自生自发的行动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法治独特的思想启蒙运动,从而不自觉地为解决法治困境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是中国法治的一种入径.最后,本文从处理演进与构建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法律应如何对民工潮作出积极回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行政是法治行政。政府的权力行动符合法律的要求,是法治行政的一般标准。严格的法治主义和否定行政领域任何自由裁量的意义,自由裁量被视为行政与法律叫板。严格法治主义之下的行政因而成为法律的附庸,是纯粹的法律服从者和执法机器,行政缺乏对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创造力。伴随着“没有法律便没有行政”时代的结束,法治行政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克服了严格法治主义的缺陷,行政自由裁量成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至六中全会先后绘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建成小康以及从严治党的路线图,习近平把改革和法治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由此全面深化改革与建设法治中国作为"双轮"驱动发展,双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改革动力的持续性、法治思维的前瞻性、双轮驱动的整体性三大时代特征。新时期双轮驱动朝向矫正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治党与治国三大关系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