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彪  赵虹 《长白学刊》2023,(4):40-48
哈特、奈格里与哈维在非物质劳动问题上的分歧,集中体现了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不同认识。哈特、奈格里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是劳动的主导形式由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生产的重心由物质商品的生产转移到社会关系和生命形式的生产,转向生命政治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共同性的发展,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的主客观条件,也孕育出当代一个“差异的、多元的、自由流动”的新主体——“诸众”。而哈维指出,非物质生产理论强调的那些变化主要是消费领域发生的转变,对公共财富的剥夺是剥夺性积累的重要手段;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变化都是资本为追求复合增长而做出的挣扎,随之产生的反抗斗争并非都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深入考察哈特、奈格里与哈维在非物质劳动问题上的分歧,对于揭示资本批判的当代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货币关系转化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资本家经营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技术正义的考察始终是内居于他的劳动思想之中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之于技术具有逻辑先在性,技术本质上是人的劳动的表现和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群众为技术所奴役和驱赶,导致了技术非正义的极端化现象。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技术非正义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所得的深层对抗矛盾。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制度导致了技术与劳动的严重对立,技术与资本合流加速了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最终对劳动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他认为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劳动和由劳动群众共同占有分配劳动产品,才能构序技术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4.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经济范畴的逻辑递升,马克思着力对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进行了批判分析。他认为资本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时代,由于雇佣劳动出现才确定了其统治。资本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过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息资本以及地租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不过是暂时的必然,资本的界限将导致它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强 《长白学刊》2012,(4):10-14
尽管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对"市民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没有早期著作那样频繁,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科学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双重属性——现代性与资本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预测。在他看来,"自由、平等、所有权"的三位一体是市民社会的现代表征,但是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主导下,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关系异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和工人的所有权关系演变为资本同雇用劳动的关系。为此,必须在"联合劳动"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从根本上剥夺资本所有者奴役劳动者的权力,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确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中,逐步形成了“宽派”、“中派”、“窄派”三种不同观点。目前,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和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问题只集中在:哪些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哪些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似乎只要将生产劳动的内函界定清楚了,就会毕其功于一役。其实,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本质的一个必要步骤,笔者以为,这种二分法已经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9.
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西方现代性,在创造巨大的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使人受到“物的依赖关系”的抽象统治。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以物为本的劳动原则和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基础上,弘扬真正的劳动原则,用以超越并替代资本原则,为现代性的转型与建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正在开展构建新型现代性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人类现代化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路径,开启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型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特殊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劳动力商品理论基础上构建起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并逻辑推断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不复存在,劳动的交换也不须通过市场。囿于这一思想,很难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国有企业劳动力的商品化、建立劳动力市场等问题。理论上的障碍正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化、市场化是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化,并非马恩 批判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重演 劳动力商品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已为多数人所认可,但改革实践中劳动力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其它要素市场,其重要原因是人们担心社会主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会导致马克思曾尖锐批判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重演,这是十分敏感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有一个客观历史的评价。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者,从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约束下的农奴转变为一无所有的法律上自由人,劳动者因此拥有自己劳动力所有权,有权选择职业,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尽管是自由得一无所有,但相对于封建制度农奴的地位来说,毕竟是历史性进步。它使劳动者从人身依附关系下解放出来,劳动力市场优  相似文献   

11.
李淑梅 《思想战线》2007,42(4):54-59
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劳动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劳动又处于历史变化之中,在文明时代劳动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国家、法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代替了寻求形而上的永恒正义国家的旧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交换关系的自由、平等论证资本赢利的公正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正义性,马克思则用生产劳动说明交换,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形式性,批判了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特点,但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马克思的劳动观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既是诊断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运用历史科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伪正义属性的系统性分析。从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歃血为盟"至自由、平等、正义成为"他者",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运行的悖论,即"物与物平等"的背后是"人与人不平等"。无论当今新自由主义如何以"正义药方"粉饰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剥削与压迫从未改变。以《资本论》"照妖镜"观资本主义制度各派的"药方",既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属性的还原,更是探寻"第二个一百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新征程中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有关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建立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特征和实质;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知识;进而认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目的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研究<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  相似文献   

15.
劳动正义理论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秉承劳动解放的根本价值标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目的及价值、劳资交换实质、劳动财富分配等问题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正义的虚假性和劳资关系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劳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的外衣,深入劳动层面,通过分析异化劳动、个人劳动、社会劳动和剩余劳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价值观,历史地生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水平之上的,同时又规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7.
王利利 《理论月刊》2023,(2):94-103
众包劳动是在数字平台强中心化的聚合效应和离散化的发展趋势加持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劳动方式。数字平台一方面凭借其信息聚合的网络效应成为资本主义新的劳动场所,另一方面凭借其强大的算法管理成为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方式。众包劳动自由灵活的表象与强大的劳动控制之间的悖论导致劳动关系呈现出与传统雇佣关系不同的特征。已有研究的部分观点认为,平台资本主义中的众包劳动所涉及的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围,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平台资本主义中的劳动提供了有力解释:第一,从众包劳动本身而言,脱离雇佣劳动关系不代表摆脱“剥削”;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动态考察是分析平台资本主义下众包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体系下分析众包劳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孙峰 《理论月刊》2010,(2):21-24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化——货币商品化——资本商品化趋势产生的机理。揭露了掩盖在“商品化”现象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利用“商品化”手段强化资本主义支配无酬劳动的权力,揭示出“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其存在具有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资本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秘密,资本的本质并非物与物的关系,而是隐藏在物背后的人与人的统治与支配关系。主导现代生产关系的资本逻辑,在社会政治层面就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资本逻辑与阶级关系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当代中国利用资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际上也随着资本逻辑的展开而建构了一整套现代社会生产关系。考察资本逻辑贯穿其中的现代生产关系,在其社会政治层面的分析就不能缺席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视阈。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不仅体现在深刻洞察了贫富分化的结构性根源,而且体现在指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数字经济呈现出与一般商品经济不同的诸多新特点,但其生产关系并未能超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范畴。从生产劳动的目的性、“数字活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程度、劳动力的补偿、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方面看,平台经济“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不属于劳动,更不属于生产劳动。“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产生的“原始数据”的价值既不是一般互联网用户的“数字活动”本身创造的,也不是数字平台“在从数据中创造价值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而是数字平台的价值在“无酬阶段”的“数字活动”过程中转移到了“原始数据”上。数据商品的价值来自平台专业劳动者所进行的平台化生产、维护等劳动,而非普通平台用户的“数字活动”。在厘清平台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新型数字化平台获得的高额利润一方面来自对“活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来自由垄断带来的垄断利润。我国在融入数字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要摒弃数字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激活数字经济变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