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史”教育植根于对史学传统的传唱,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体现出熠熠生辉的价值,并在现实的召唤下,“四史”教育助力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者虽各有侧重,但其背后都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四史”教育的唯物史观解读,透析“四史”教育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能更好地以唯物史观的态度、观点与方法去正确看待历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四史"不只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在潜移默化的课程渗入中使"四史"知识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3.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四史"不只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在潜移默化的课程渗入中使"四史"知识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来,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得到广泛关注,通识课程的思政融入同样不可忽视。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讲活党的二十大的理论创新、讲清中国现代化的奋斗历程、讲好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追求与理想。教师要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设置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构筑通识课程铸魂育人的“五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高度概括和崭新诠释,彰显了党自觉、自信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育人价值。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以历史主动精神助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整合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资源,积极创新育人方式,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碎片化、课堂教学娱乐化、理论品质弱化的倾向.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应该定位在理论性上,要培养一支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教育培养学生.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  相似文献   

7.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主题和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四史”学习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面临着教师配比不完备、理论体系不完善、教育形式运用不灵活等难题。要发挥思政教师主体作用,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运用教育新形式,形成全员育人新合力,构建全程育人新思路,从而提升全方位育人新成效。  相似文献   

8.
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陆续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想结合."刑事诉讼法"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课程之一,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刑事诉讼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研究课程中的思政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利用杜威"五步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方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课程要携手其他课程共同培根铸魂:一方面要坚守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核心课程地位,守正马克思主义的“形、韵、味、魂”;另一方面,其他课程要坚持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同行,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因此,法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本文以《刑事诉讼法》为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发掘、梳理和充实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与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同时,归纳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路径,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云南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同时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也在发展完善阶段,探索云南省红色资源内部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公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生成逻辑是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的基础。按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侦查权属性和制度为根本保障”“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尊重侦查规律为基本原则”三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侦查学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期,民众价值观呈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不良网络思潮动摇大学生主流价值信仰、误导大学生消费观、渲染功利色彩、扭曲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削弱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坚持依法开展网络监管和内容筛选,科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改变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和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4.
“四史”教育与“四个自信”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四史”教育是坚定、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路径,“四个自信”为“四史”教育提供动力支持与思想引领。二者本质相同、目标一致,都是执政兴国的需要,都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紧密的逻辑关联昭示着二者在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涵育和思想、政治、组织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为例,梳理、筛选、优化课程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凝练出系列思政主题单元,形成"警察职业素养"育人主题。以育人主题为主线,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公安专业教育内容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授课视角,解读培养新时代现代化法治人才的教育教学路径,以课程中如何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而开展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高校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课程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与努力。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发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深度不够、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红色教育理念不够重视等教学问题,极大影响了当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改革。对此,高校应加大思政教学与红色文化融合改革力度,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古城西安,不仅古代文化辉煌灿烂,还拥有丰富的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西安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其深刻内涵、教育价值,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百余年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丰富、最生动、最有力的宝贵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上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在资源整合、师资水平、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专业素养,充分挖掘百余年党史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采取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高校大思政“红色育人生态圈”,切实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环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究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总结当前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辽宁各高校要积极探寻“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点、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加强高校红色网络文化建设等路径,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