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络平台权力肇源于网络平台经济的深入发展,是国家治理变迁和互联网技术赋权背景下形成的权力现象,具有规则制定、数据控制、行为管制和争议处置等表现形态。由于网络平台权力发展的新兴性和主体的私有化特征同时存在,网络平台权力运行需要法律规范和约束,但目前对其治理面临法律规制体系不健全、法律关系界定不明晰、规制机制不完善和网络法治生态欠佳等法治困境,放大了网络平台权力运行的失范风险。因此,需要将网络平台权力治理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构建缜密协同的法制体系、重塑平台时代的法律关系、创新权力运行的规制机制、营建良性的网络法治生态,实现网络平台权力治理的法治转型。  相似文献   

2.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是以蒲州镇农民协会为组织载体、跨越永济市蒲州镇和韩阳镇两大镇级行政区的融科技服务、文化娱乐、学习讨论、企业运营、公益事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新的制度创新,代表未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方向。其特点:一是蒲韩镇农业协会是综合社区性合作组织而不是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二是经济合作与公共服务为组织的两大发展主线;三是自下而上与政府支持相结合。蒲韩乡村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农民的需求、乡村精英的引导和良性的组织发展模式及利益激励机制;其发展的外在动力是:市场推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非营利组织的扶持与推动。但蒲韩乡村社区发展仍然面临着困境和问题:即政策支持乏力和法律地位缺失,组织制度困境,与农村两委及地方政府关系困境,综合性组织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承担困境。综合性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取向: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和组织性质认定,完善制度建设,实现良性发展,明确协会组织与农村两委及地方政府的关系,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选择。依法治校成为法治这一制度文明在高校治理中的具体体现。高校的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面。高校内部法治是高校缘法而治的过程和状态。和其他领域的法治一样,我国高校内部法治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迫切需要通过完善外部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增强各主体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更加重视程序正义的追求来实现高校的内部法治。  相似文献   

4.
李静 《理论导刊》2013,(7):52-54
网络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它结合了第三方政府和协同政府的优点,强调在服务过程中公民应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网络治理强调主体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公共利益成为各个行动主体的共同追求,充分体现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政治价值。但"理性经济人"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出现合作困境,"搭便车"效应也可能会导致参与困境,职责难以划分会出现责任困境,而公民直接参与则会危及代议制政府、政府空心化从而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5.
市场主体监管低效的原因错综复杂,与现有监管体制机制和监管政策制度有关,但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监管碎片化问题。监管部门在市场主体监管过程中依据自身权责进行分割监管,有时可能出现监管自利行为、失管漏管现象以及执法缝隙和监管盲区。传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规避监管的局限性和碎片化问题,而基于系统方法的复杂巨系统理论通过系统集成为这一问题的破解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益启示。本研究将巨量市场主体监管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探索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的监管治理逻辑以及通过跨业务融合、跨功能集成、跨领域协同破解监管碎片化问题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7.
法治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法治行政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着权力失范、法治思想淡薄、监督乏力等种种缺失。深入了解我国法制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厘清当前法治行政文化建设中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国法治行政文化,就必须培养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吸收优秀的行政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实践形态主要有决策性协商治理、听证性协商治理、咨询性协商治理、协调性协商治理和评议性协商治理等五种类型,这些协商性实践形态体现了多元主体互动合作、民主共治的协商治理。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政治价值和民主效能逐渐显现,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优化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应主要从培育乡村治理主体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素养、改进协商治理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安排、构建良好的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环境和完善以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为核心的设施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9.
当前,城市雾霾危机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公共事件。学术界关于城市雾霾危机的成因分析过于片面,治理主体如政府、市场及社会等提出的策略也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弊端。从历史的长时段分析,立足于整体视野,当前我国的城市雾霾危机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密切关联,亦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政治体制紧密相连。要想从根源上解决当前城市雾霾危机,必须综合分析并明确界定各治理主体的职能,有针对性的提出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化影响的不断加深,我国乡村面临“原子化”“离散化”困境,基层乡村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内嵌于乡村共同体的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出虚拟公共空间,该空间具有全新的空间形态,使新型交流方式成为可能,推动了行政权力与村民沟通模式的更新;被互联网“赋权”的村民获得了表达渠道,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被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得以扩充;虚拟公共空间也是基层政府、草根村民、村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博弈场所,围绕公共事务的协商、竞争能激发多元主体的动力,推动共治共享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由此可见,虚拟公共空间及多元主体于其间的信息生产、传播实践推动了基层乡村治理的变革,为有效治理的实现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1.
法治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尽管全面依法治国所强调的"法"是以国家制定法(硬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但乡村社会自身孕育了大量的自治性软法规范,在因地制宜的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法律多元视角下,乡村社会欲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新格局,"软法性规范+硬法性规范"的合作共治路径在当下无疑是较优选项。软硬法合作共治能够实现制度互补,在发挥各自治理优势的同时弥补对方功能局限,有效协调多元共治中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同时,合作共治在乡村治理中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基础,但当下合作共治的法治路径并非完美无缺,依然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表现为规范软法生成过程、强化软法实施效力、协调软硬法实施中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12.
刘博 《青年研究》2008,(4):44-49
近代以来,传统意义的乡村精英在身份构成与地位功能上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消极的一面是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断裂与缺失,长此下去将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未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其所蕴涵的红廉精神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引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提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融入价值被低估、形式与内容相对单一、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为摆脱困境,必须实施路径创新:提高高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夯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防范乡村社会风险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通过对湖南省四个村庄进行实地研究,窥得其主要风险直接表现在村庄治理、集体经济与事业发展、人居环境改进和村民安全感等方面。研究发现样本乡村治理的社会风险源于村庄空心化造成的人才资源匮乏,外部环境发展形成的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村民公共事务参与不足加大治理的难度,以及对村干部监督约束的不充分。防范乡村社会的主要风险,优化乡村社会治理,应致力于完善精英人才回流和保持机制、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和事业促进机制、优化党委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镇村干部能力提升机制和筑牢涵盖村干部的纪检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主要包括乡村文化治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依托公共空间的场域载体、嵌入公共权力的过程驱动和培育公共精神的目标结果等多个方面。乡村文化治理始终体现公共性是治理的理想状态,现实中却真实存在公共议题失语、场域空间萎缩、行政伦理失范、公共精神淡化等公共性缺失困境,乡村文化治理效能大打折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通过形成社会组织、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民主制度、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等多重途径,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元素和结构,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再造”。  相似文献   

16.
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吸纳是行政权力吸引社会组织或个体精英进入公权领域运作的社会过程。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乡村社会协同治理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这种行政权力介入乡村治理的行为,会对刚刚形塑的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理念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销蚀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在乡村社会一定要合理界定基层政府的角色,实现适度规模的体制吸纳,继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体制吸纳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协同治理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国的政党政治已经从“论争式民主”转变为“敌对式民主”,政党极化、否决政治和民主衰败是美国政党政治演变层层递进的三部曲。政党极化所造成的极端对立在美国分权制衡宪政体制上叠加了第二层制衡,使美国政治运行陷入否决政治的僵局。把政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政党所属的议员据此进行的党派性投票,导致政治僵局的产生、制度空转的出现、国家治理效能的降低,美国公共政策缺乏延续性,从而使得政党间协商变得更加困难,难以产生对国家发展的“共识”,导致民主衰败。从政党和政党制度、选举政治、身份政治、枪支暴力等维度去分析政治衰败的实质,麦迪逊式制衡宪政体制与极端主义政党政治冲突是宪政危机的症结所在。改革宪政体制则面临着法律、政治和体制障碍,缺乏共识政治与包容性文化,造成政党政治改革和纠错乏力。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同时,仍存在产业链条较短和融合程度较低、新型经营主体缺失和融合可持续较差、金融支持不足和融合规模有限、资源整合不够和融合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致使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以重构乡村产业链条打造产业融合体系、以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产业可持续融合、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产业融合规模以及以提升村庄资源整合能力构建产业融合长效机制的优化路径,才能真正达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其法治素养十分重要。调查发现,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着法治素养不高、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法治课余活动不丰富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体都应当提高认识,创新教育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共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了500多年的艰辛探索。回顾社会主义的历史,其历程波澜壮阔,经过了六个时间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其现实令人瞩目,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和创新中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加。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其前景光辉灿烂,体现在两种制度将在长时期内既合作又斗争;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将呈现多样化特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没有改变。系统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