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在拓展政治文明、推动新型党建以及实现基层善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当前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践反映出了基层治理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因此需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框架内对党建引领的相关理论和逻辑理路予以审视和分析,针对治理实践中的共同体困境、下沉困境和数字化困境构建优化路径,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两山"论是习近平对我国生态实践进行文化反思的理论结晶,蕴含生成、构造、价值、实践四重逻辑。生成逻辑有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昭示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进规律;构造逻辑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结构基于文化适应的日常生活面向,纵向结构囊括社区、地域、国家、国际的多层次共同体;价值逻辑体现在源于中国本土地方性知识,但在人与自然、全面小康与美丽中国、中国话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彰显多维普同性价值;实践逻辑围绕生态文化的宣传与重塑、生态制度的系统化建设、生态治理行动的绿色开展等层面推进,体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治阵营陷入空前的民主困境和政治泥潭,西式民主的乱象昭示西方民主一元论的破产。西方政治困局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民主及政治发展等问题的争论与反思。民主政治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应正确认识西式民主的局限性,破解西式民主的逻辑悖论和实践陷阱。中国的民主政治研究应坚定政治自信,构建升级版的民主研究和阐释路径,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和全面的政治发展观,以全面的政治发展观破解西式民主悖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提升政治发展力。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导向的城市治理有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从理论视角上看,协商民主嵌入城市治理具有逻辑的必然,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目前发展现状上看,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城市治理在社会认知度、参与度和制度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协商民主导向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上看,应重点从协商治理城市的主体能力、重点领域、关键问题三个层面抓起。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论逻辑是从抽象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个体"在价值行动中面临着"价值悖论"的困境,即价值确立的二元性与价值实现的悖反。"价值悖论"是现代人的价值实践活动的逻辑前提,其根源在于"人的异化""人的悖论";同时,也只有在"人本论"的社会发展中才能根本克服这一"悖论"。这样就形成一个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逻辑上升,价值悖论在"人本论"中克服的逻辑结论,为历史的具体的"以人为本"价值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前提。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认识论在自我克服中的逻辑上升。  相似文献   

6.
张峰 《理论导刊》2020,(8):106-112
自"精细化治理"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实践便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并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基层治理精细化依据的是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及其互动,二者之间既具有促进性,也具有紧张性。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基层精细化治理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隙治理优势,"信息精确、决策科学"的智慧化治理优势,"配置合理、节约资源"的专业化治理优势,并倒逼"公共性"价值的回归。与此同时,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也会影响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起到强化或削弱的效果。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实践需要妥善处理好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双向重塑关系,不断调适,促使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贾双跃 《政治学研究》2022,(6):86-98+159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搭便车”困境是理性选择的后果,因此也必须用理性主义的方式予以解决,其解决方案包括缩小参与规模、扩大不对称收益、突出物质激励、引入强制参与措施,等等。这些方案虽然能够提高公共事务治理的绩效,但却难以有效契合公共事务的公共性特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公共事务治理,能够有效弥补上述不足,创造出一系列“新集体行动的逻辑”,包括有效性逻辑、广泛性逻辑、公正性逻辑、责任性逻辑和主体性逻辑,这些逻辑既能推动有效治理,又能体现民主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公共事务治理也面临着一些内在挑战,包括内部治理有效但外部治理失灵的问题、广泛性逻辑对科学治理的挑战、公正性逻辑对精英参与的削弱风险、责任性逻辑与权利逻辑的张力、主体性逻辑对一致性的冲击。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强化党的组织引领,将公众赋权与公众增能相结合,将精英控制与精英动员相结合,培育协商精神,加强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转型中。在这一过程中,环式民主失灵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在世纪之交形成了一个被人们命名为参与治理的民主新模式,但是,其具有"民主的不彻底性"。随之,有学者提出了公共治理,以此破解参与治理的困境,但其往往会衍生"利益狭窄化"的问题。无论是参与治理还是公共治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都无非是对近代以来民主名义下社会治理方案的补充和修缮,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来的种种缺陷。为此,张康之认为,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转型中,合作治理将取代工业社会的治理而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并且,合作治理有助于克服上述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来支撑;只有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才能更彻底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基层党组织既是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主体,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先锋队”。基层党组织不仅坚守自我以夯实基础,也超越自我来推动创新。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视域下,基层党组织需要从政治引领、组织力提升、服务方式创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进行整合创新,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0.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热点.文章回顾了围绕直接民主和代议制进行的争论,直接民主由于容易导致暴民政治而被视作洪水猛兽,代议制民主则把人民分为普通大众和精英,认为只有精英才能代表人民更好地治理国家.但把代议制民主简单理解为选择代议员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滑向寡头统治,只有多元主义民主才能避免寡头统治铁律,尽管这种民主内部存在着民主必需的同一性和多元主义需要的差异性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作为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两大治理理论的统合模式,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期望建立一种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解释效力,而且也能在多个行政的和公共性的实践议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参与民主理论目前是国内外政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卡罗尔.帕特曼作为当代参与民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参与和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了具有新意的论证。当代民主理论的演变主要体现为从共和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其中蕴含着“民主”与“参与”的悖论,认为大多数公民的政治冷漠是民主体系的稳定的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般不应超出投票选举的水平。帕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得到了左翼政治理论家的普遍支持,但参与民主理论本身也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参与和民主能否走出貌合神离的困境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对代议民主和参与民主的正确认识则对把握民主的逻辑具有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层治理理论分析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结构与政策体系,发现绩效评估被裹挟在府际科层关系与多层次政策网络之中,并以纵向与横向两种运行方式相互作用。一方面,评估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现为纵向政府层级的科层控制和横向部门的政策分割;另一方面,多层次政策网络彰显了多属性的政策系统和跨层次的政策需求。政府绩效评估多层治理的嵌入过程存在多层评估系统与科层运作的结构失配、制度供给与绩效需求的系统张力、政策系统与技术标准的匹配困境等三重悖论。因此,要对多属性的政策系统进行分类,设计跨层次的评估政策体系,满足政府、社会与公众的多元绩效需求。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县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县域治理改革在经济、行政、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基层探索,既有丰富的地方实践,又贯穿着内在的理论逻辑。整体来看,中国县域治理改革的基本特点是从区域突破转向全国联动,从经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管理改革到治理改革,从纵向放权改革到横向分权改革。未来中国县域治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推进路径应把握并遵循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县域治理的政治地理空间思维,区分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分类设置治理机构,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域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依赖于改革路径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上展开,纵向逻辑涉及社区、小区、楼栋和居民四个层面,这些自治单元具有利益表达、聚合、分配等功能;横向逻辑则涉及到社区和社区以外的力量,包括政府、市场与社会,以形成这四个方面的各类组织与个体间横向关系,并具有区分、交换和整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现实研究与逻辑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则是客观的、历史性的,必须面对具体的现实起点。后者则可以从逻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发而不影响逻辑的严密性。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起点,即权威主体的建构。只有权威性主体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培育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成长。历史证明这一进程绝对不能像逻辑推演一样进行倒推。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度的政治自觉是这一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此为分析框架可以对我国改革历史进程进行理论阐释,同时避免了"理性经济人"、"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预设造成逻辑体系对现实实践割裂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现实性,因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民主治理和协商治理是基层治理的两重面向,二者的融合可以阐释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民主治理强调基层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基层治理中民主建构的问题导向功能;协商治理强调基层治理的基本方式方法,在“有事好商量”中化解社会矛盾,筑牢社会纽带,为“民主运转起来”提供支撑。在中国基层治理场景中,民主与协商共同指向“治理”的核心目标,民主治理与协商治理的融合塑造了“民主—协商—治理”三位一体的框架和体系,建立起基层治理中目标、方法与绩效的关系,深刻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2)
参与民主理论主张公民进行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协商与讨论,协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参与民主强调扩大而高度的公民参与、参与的教育功能、探寻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弥补代议制缺陷等。研究参与民主理论对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实研究与逻辑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则是客观的、历史性的,必须面对具体的现实起点。后者则可以从逻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发而不影响逻辑的严密性。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起点,即权威主体的建构。只有权威性主体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培育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成长。历史证明这一进程绝对不能像逻辑推演一样进行倒推。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度的政治自觉是这一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此为分析框架可以对我国改革历史进程进行理论阐释,同时避免了"理性经济人"、"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预设造成逻辑体系对现实实践割裂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现实性,因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从本质上说,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高度凝练,抓住了根本,彰显了人民性、彻底性,具有说服和掌握群众的内在潜质。工作中我们普遍感到,理论掌握群众还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