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警惕部门利益膨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涌 《瞭望》2006,(41)
降低行政效率,助长行政腐败,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增大国家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机构中的部门利益问题日益突出。在决策或履行职能过程中,有些部门过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过于强调、维护与谋取本部门利益,影响了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损害了社会公正与大众利益,增添了国家经济及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常常诉求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以进入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这种政治参与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会在中国政治与社会体制中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工会是工人群体利益维护的社会组织,代表着社会的利益诉求,无法有效整合工人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工会是国家权力在社会组织中的延伸,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整合组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4.
群体分化与政治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群体的形成及其分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以来社会结构演变的基本逻辑。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改革本身的不均衡特性,使得社会逐步形成了群体结构,不同的群体通过有形无形的组织形态,向社会提出了一定的利益诉求并影响着社会的政策制定,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利益矛盾和社会危机。有效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使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因此,对利益群体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维护稳定的对策和措施,极为必要。 一、利益群体及其分类 马克思说,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任何群体,都有群体利益,也都是利益群体。利益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这种群体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本质上属  相似文献   

6.
孟伟 《理论探讨》2007,(4):38-40
政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政治学的研究应有两个基本维度,即政治国家或政治制度的维度和日常社会生活的维度。新世纪以来,城市社会不断发生的"业主维权行动",为日常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微观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在日常社会生活视野下,"业主维权行动"既是形成身份认同的社会行动,也是从利益诉求到主张权利进而自主创制规则的公民政治行动。业主组织与资本组织和行政组织,围绕利益、权利、规则而建立起的复杂博弈关系及表现出的内在延展逻辑,证明着政治的原点可能不是别的什么,乃是日常社会生活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7.
杨畅 《学理论》2013,(14):9-11
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执政者在设计社会制度时所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公共决策实质上就是具有决策权的主体对社会利益、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公共决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而公共决策的目标是协调、整合社会关系各方的利益。因此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价值导向系统,对于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怨恨与政治宽容——基于全面治理中的关系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家社会双重转型期,价值差异、利益丧失、社会空间压缩及公共契约消退都导致个体的精神失落,并为社会怨恨的蔓延提供了心理支持.从表面上看,社会怨恨是一种物质不足的精神失落,但是从结构上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往往来自正义供给的制度不足.这种不足催生了弥漫性的政治不信任,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催生了社会个体间的疏离感,并对社会共同体的融合起到撕裂性作用.社会怨恨遵循差异比较、隐忍和单项作用的过程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公共治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事件,社会怨恨既积极整合社会,又阻碍政府变革.在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政府,同样需要成熟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公共项目建设常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困境,体现出"邻避效应"扩大化的趋势,不仅消损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浪费着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妥协作为一种智慧和化解矛盾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利益整合机制,能有效协调和化解个体诉求与公共理性、多数利益和少数权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引入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在合作基础上建构起有效的妥协机制,促进各利益主体间合作,有利于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的范畴及属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的目标在于诉求公共利益,并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因而公共利益在公共管理定式中具特定的内涵。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在概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则其内涵有差异,不能同一而用。比较、辨析、界分公共管理定式中的公共利益内涵,并从法治层面厘清国家利益与社会公益之界限,防止假国家利益之名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发生,这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转型期我国面临的社会政治风险挑战,提出维护群众权益是规避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要素。政府坚持公平正义的维护群众权益导向、建立多元化的群众权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的权益保障机制,就可以有效化解社会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生活、社会关系、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急剧增多,并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调处不及时,不妥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正确调处矛盾纠纷,推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以公共性社会关系性质的变化为观察和分析视角,从三个制度维度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联系方式、国家与社会关系,阐释从单位社会的利益组织化架构进入公共社会的利益组织化架构所发生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涉及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等领域的主体型构及其功能界分,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重构基层公共性社会关系,由此可以明辨中国基层治理四十年改革和转型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逐渐增强,现代性的风险在不断集聚,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逐步显现,人民内部的矛盾急剧累积。尤其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甚至断裂,成为当今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或社会抗争事件频出的(薮,使“抗争政治”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议题之一。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境中,民众为了使自身的利益诉求得以有效表达并引起政府的重视,在社会抗争事件中主要遵循“将事情闹大”,即“出大事”逻辑,主要运用较为主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策略主义。从这种逻辑形成的内在机理来看,社会转型的影响,是通过“相对剥夺感”“利益表达与救济梗阻”“发展型地方主义”等作用机制来实现的。民众抗争的“出大事”情结及其再生产,将给社会集聚更大的风险与危机。消解民众抗争“出大事”逻辑,实现基层社会的真正稳定与和谐,我们需要从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与救济机制、推进“六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15.
“善政”体系建设与“善治”能力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了国家及政府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的合作管理。中国政府本质上是"善治"政府,但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突如其来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善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董小平 《团结》2008,(2):18-19
在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各方面利益要求得不到正常体现,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在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都能得到充分表达、释放,实现了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执政党与参政党经常性的政治协商。使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政策之中,实现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9,(4):36-44
信访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并在国家治理模式变迁中演变。在计划经济时期信访治理主要扮演动员民众参与运动式治理以及通过权益救济疗治其创伤的矛盾性角色,无法始终将监督和优化国家治理落实为核心功能。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部分公共治理行为产生诸多利益矛盾,并成为信访的重要诱因,而科层体系由于角色、目标和监督问责的局限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导致信访治理超载并陷入维护群众信访权利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矛盾中。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国家政治性治理、法律治理和行政性治理不断完善和加强,加之信访治理自身改革创新,从而在源头控制公共权力以减少权益救济型信访的发生,在末端使权益救济方式多元化和信访治理能力提升,这些为信访治理发展及其矛盾解决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35-43,124
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是草根力量以维护其利益为目的,运用网络技术组织的抗争性集体行动。草根政治运动在网络空间兴起是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结果,也是网络时代权力重新分配的结果。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政治动员、网络舆论批评监督、网络政治参与,它有利于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优化,也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发展,同时也可能给政治秩序稳定带来极大的难题。因此,对网络空间草根政治治理必须坚持整体性治理原则,引导与规制并举,现实政治与虚拟空间治理并重,使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建设性力量而非颠覆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进一步说明:"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会也有较强的经济属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必要强化工会组织的经济属性,以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本文从三方面论述强化工会的经济属性问题。一、工会最初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属性的组织。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们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经济利益关系。当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