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政治决策的本质是为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利益的价值核心,而利益集团通过利益博弈影响政治决策在实现利益均衡的同时,也会实现公共利益。但是,在转型社会时期下利益集团形成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其应有的功能丧失,参与地位的不平等使得政治决策难以实现公共利益。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利益均衡与公共利益的实现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日益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着政府自利性的动机和失常利益的扩张,致使政府利益结构失衡,大大折损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因此,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度建设、公共政策参与机制的完善及其利益调控机制的健全,以便有效地抑制政府失常利益的扩张,有效地调整不合理、失衡的政府利益结构,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政府的包容性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和直面研究的现实问题.政府的包容性问题何以被提出以及如何界定政府的包容性,政府的包容性与社会的多质态共存的关系如何,政府的包容性与国家的民主共和性的关系如何,政府的包容性与其公共性、政治妥协性的关系如何,以及政府包容性的限度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论题.立足“大政府”视角的分析表明:不具有绝对排他性乃是包容的特质,我国政府包容性主要是由我国社会的多质性、国家的民主共和性、政府的公共性、人民性、政府政治妥协性所决定和要求的.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包容是一种互动的理念引领、制度安排和整合过程,应当做好人民性这篇大文章.研究政府包容性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性:现实缺失与实现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想的政府的公共性和现实的政府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甚至背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公共性的缺失与自利性的膨胀一直困扰着人类,也是引发人民不满和社会不稳的根源。必须采取切实举措努力缩小政府公共性应然与实然上的差距,真正使“公共性”所应具有的价值体系和行政理念在政府公共行政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结构,城市治理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体系结构,在城市治理的环境中,政府与其他组织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管理城市.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协调政府内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整合不同的利益关系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作为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而存在的,也是转变政府施政理念的直接显现。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这一改革路线所彰显的线性效率思维一度被尊崇为医治政府病态的"万能处方",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不同程度的效仿。随着西方治理话语体系的兴起,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更成为政府治理的常态化选择。在治理主体与利益分化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境下,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诸多预设性理念同现实绩效方面的悖论以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的渐趋隐退使得政府治理困境问题愈加明晰。因此,基于新时期多元治理进程的发展审视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矛盾性一面,对于深刻把握西方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的实质,进而思考未来中国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和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超越于社会各种特殊利益的要求,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自主行动。在当前我国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分化与冲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建设一个具有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政府,是形成和维系和谐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但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关系的失衡,造成了国家自主性的双重困境,即国家自主性的不足和国家自主性的无限增长,损害了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为达致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均衡状态,我们应着力构建宪政框架下有限合理的国家自主性,实现转型社会的利益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从利益博弈视角去透析现代城市治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城市治理的实践困境,依循“多元互动、协同共治”这一基本理念,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一种与现代城市型社会相匹配的“政府负责、企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模式,是城市治理的创新之道,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城市型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属性。公共领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公共性在不同层次的公共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意蕴和意象。公共性的特质是公共精神,它凝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神髓。它发端于自由开放的公共论坛,聚焦于会合私利的公共利益,彰显于大众喉舌的公共传媒,期许于责任自觉的公共权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性,公共性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及公共知识分子等不同人格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公共品格。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共性的多维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府执掌的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贯彻执行社会公共意志、政府谋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承担公共责任和政府的行为应公开透明这六方面。政府公共性的理念支点是公共精神,现实载体是公共政策,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政府公共性从历史看经历了一个产生、丧失、膨胀和转移的复杂过程。现代社会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第三部门的崛起,出现了私域公共性的觉醒,政府公共性逐步向社会转移。政府公共性的丧失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虽然表面上都表现为政府公共性在量上的减少,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政府公共性的丧失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体现出社会在力量壮大之后,要求政府将一部分管理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实现部分权力向权利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治理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职能转变诉求、执政党的合法性建设诉求、社会组织的发展诉求与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利益表达的诉求在同一时空节点汇聚。本文以社会治理时代下B市T区这一具体时空场城内三个组织的成长为案例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调适与重构,指出在社会治理时代下T区政府在原有的社会结构边缘开启供多元行动主体互动和博弈的理性政治空间。政府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社区组织和体制内基层组织在这一政治空间内基于各自的组织需求和相互的资源依赖形成包括资源嵌入型、互惠嵌入型和合法性嵌入型等不同的"嵌入性"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的互动构建起国家、社会组织与社会之间趋于良性的合作机制和多中心治理的资源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新的时代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海洋环境的跨地域性及环境治理本身的公共性等特征,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治理效果不甚理想。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发现,多元治理主体内部及主体间利益冲突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事件情境—行动过程"的研究思路,多元利益协调下海洋环境治理的行动逻辑,应从制度安排、利益补偿、利益争端调解和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化解利益冲突,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拥堵治理首先是一个涉及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问题,因此,拥堵治理符合公共性的价值原则是破解政策实践难题的关键。在阐释公共性概念和考量维度的基础上,检验武汉市道路拥堵收费政策的公共性,其结果是武汉市ETC拥堵收费政策的公共性程度较弱。为此,政府在城市道路拥堵治理问题上,应该以公共性为行为标准,充分提供市民协商的舞台,确保协商过程符合公平、公开、利益共享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社会中各利益主体在利益格局的重构中逐步生成、相互矛盾、寻求协调和实现整合的过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制度供给的作用。政府公共性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基于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而对政府存在本身形成的一种价值共识。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存在的应然状态,但在转型时期政府管理实践中我们面临着因政府的公共性偏离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三条回归政府公共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立足现代公权力维度,规范性是国家政治系统的内在要求。以规范地方政府公权力运作的地方政府廉政评价,同样需要遵循国家这一政治逻辑。我国现实政治系统蕴含的公共性逻辑、体制性逻辑、治理现代化逻辑,决定了地方政府廉政评价规范性这一重要时代命题。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廉政评价实践与现代政治发展理念、国家体制结构有较大张力,存在廉政评价主体的公众缺场、廉政评价过程的民主缺位、廉政评价内容的结构偏颇、廉政评价结果的公共失范等规范性问题。"评价现代化",为地方政府廉政评价的规范性确立了方向和应然性要求,需要通过弘扬新时代主流政治文化、培育评价现代化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制度化建设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共性”是“公共性”这一哲学范畴被引入到行政领域收获的理论成果,也是人类共同体演进和社会公共领域分化的结果.从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公共性反映的是人类共同体实现内部平等交往的基本属性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它集中体现在人类公共活动领域之中.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公共活动领域分化为“公共权力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两大部分,相应地,公共性也呈现出“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和“非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两种情况.这样,“行政公共性”就从人类普遍主义视野下的“公共性”中被剥离和引申了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用于描述政府这种强制性共同体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关系状态和对其进行价值确认的学术概念,并且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以“他利性”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村庄公共性是村庄善治的根基,在村庄社会内生公共性不断式微和消解的现实困境下,重构村庄公共性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议题。在东北农村"四议一审两公开"的制度实践中,村庄公共性实现了从缺失到重构的转变,这表明基层民主制度输入能够对村庄公共性重构的复杂过程发挥关键的机制作用;通过制度实现权力开放、利益关联和动员村民以及资源激活,生产出了一种"制度公共性"。基层民主制度的输入和运行在村庄治理中表现出一系列正向效应。基于基层治理规范化和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国家需要向基层输入有效的民主制度,以激活村民自治,为变迁下的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捐赠是以追求慈善公益为目的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利他性行为。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公司是将捐赠作为一项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经营战略行动,慈善战略的盛行源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也是一种资本。不同性质的公司捐赠行为有不同的治理模式和目标,决定了不同行为属性的公司捐赠在决策、妥当性判断等规制上应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工具,它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公共政策却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为其作用边界做出合理的界定,才能最终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描绘了两幅正义社会的图景。正义社会最鲜明的特征是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正当型和谐社会。在特定价值观基础上,法治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在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均衡关系上,信奉在物质不平等的前提下推进和追求政治平等和权利平等,并在推进和追求政治平等和权利平等过程中改变物质不平等。全球正义观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重大问题时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