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的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经验的概括。实践是认识和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19世纪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为源泉,继承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剖析了刚刚来临的工业社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动它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理论是深刻的世界观、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工人运动的经验总结。在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仍在实践中不断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关于文明问题的进步思想的基础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本质: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革世界实践活动积极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自身在实践中不断进化、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从实践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精神内核,引领道路选择、理论发展和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价值体系的精华,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我们党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取得的又一丰硕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自信。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炳贵 《发展论坛》2001,(11):16-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进行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同时,对于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就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三个代表”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人类文明观是在认识与把握人类文明进步规律基础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实际、针对人类文明现状进行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习近平文明观的内在逻辑考察发现,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其根本逻辑、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其交互逻辑、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其实践逻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其超越逻辑、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是其价值逻辑。全面审视习近平人类文明观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把握习近平人类文明观的科学性,拓宽现代性文明发展路径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逻辑起点,注重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是兼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等而形成的现代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克服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局限,追求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文明多元、追求文明交融,不仅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多样化新路向,为世界其他文明发展提供深刻启迪,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冯颜利 《探索》2024,(1):1-12+16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精华与实践总结,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厚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其价值观、主体观、创新观、问题观、系统观和天下观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邃光辉。坚持人民至上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价值观,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由人民评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实践相互影响的实践辩证法和科学认识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断深化对文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系统性策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世界大同观与天下观。...  相似文献   

8.
毛良升 《湘潮》2013,(6):56-57,69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对认识对象新的属性、规律和关系的揭示、发现和运用把握,从而使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新的质的飞跃,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性实践活动。创新不同于普通常规实践,其实现发展需要建立在要求较高的现实基础之上。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创新的现实基础,创新主体素质是创新的能力基础,已有创新成果是创新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帅 《理论建设》2012,(2):106-107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文明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1]生态文明以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创新的精神落实创新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创新的理论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去解读、去落实。我们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创新抓落实,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深刻领悟创新价值,不断强化创新观念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表明,创新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始终。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开创了人类古代文明的新纪元;蒸汽机的问世,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计算机的诞生,叩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新史,就是人类不断认…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指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以及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这是传统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在划分文明的形式时,忽视了一个重要内容:制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是由生态治理实践决定和推动的,而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就在于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正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推动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生态治理实践创新又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我们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认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的十大着力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自信,进一步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一大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主要表现为:在革命和建设中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具体实际,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治理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政党的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部党的理论、每一次理论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当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到党的十八大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在我国战略发展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不断加深,从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雷锋精神的十大时代内涵: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体现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成果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具体实践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遵循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雷锋精神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共性展示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雷锋精神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价值追求雷锋精神是致力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自我扬弃与进化更新的自主过程 ,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与改造的能动的过程。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其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受理论指导 ,并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创新的过程 ,解放思想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人们已有的认识和理论 ,抛弃错误的或不符合新的实际的认识 ,使思想认识得到不断补充、突破和提高。实践———认识———实践这一思维运动规律在永恒运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中 ,是永不终止的循环往复过程 ,因而也决定了思想解放是永不完结的过程。每一次思想大解放 ,都必然推动社会文明的大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不足百年…  相似文献   

17.
薛利东 《实践》2004,(8):43
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文明与当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一些人类发展史上曾经是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被遗忘、被抛弃.对于许多已经失传的和面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我们不能只把它们请进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相似文献   

19.
钱振华 《前线》2016,(11):44-49
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的载体,是人们生活的世界,是寓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客观社会化过程,文化的本质也恰恰体现于该实践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从发展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正是文化的生产力功能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呈现出跃进的阶梯。为此,世界各国皆重视文化力建设,并适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了具有相应特色和内生力的文化强国战略,已发挥出相当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之一,与社会主义不是对立的,应该把它继承下来,使其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及在其指导下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块奠基之石。一、生产、分工、商品交换的辩证运动,使人类社会从野蛮步入文明文明是与蒙昧、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