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立法与社会福利财政时代来临。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成为国家发展社会政策与战略目标。本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首次简要描述了英国17-19世纪社会救助立法与济贫制度,英国18-19世纪劳动就业工厂立法与公共健康立法,德国19世纪社会政策、社会立法与社会保险制度,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保险与社会服务体系,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立法与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中期社会福利立法与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晚期福利国家改革与福利治理典范,21世纪早期全球社会政策与全球软法福利治理模式,共计八种社会福利立法典范的历史演变轨迹和结构性特征。概括了西方社会福利立法典范变迁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分析了社会福利法律体系结构性转型的普遍规律;揭示了欧美社会由社会控制、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到社会治理制度的演进逻辑,发现西方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由社会救助,经过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阶段,发展到社会福利和社会福祉,由民族主权国家福利立法发展为全球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立法等发展规律;指出了西方国家政治、法律与福利制度现代化历程与结构转型方向,为法治国家与福利中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女性养老资源供给未曾出现在政府文件的表达中.福利多元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研究范式,为中国养老政策、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和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理念和视角.文中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结合国内外社会福利的实践,分析我国的女性养老资源供给主体,探讨国家、家庭、市场、社区及社会组织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研究各主体之间协调通达的路径,分析中国未来女性养老资源供给主体及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3.
拥有成熟的家庭政策是先进福利国家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以来,丹麦政府对家庭政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特别是在战后的黄金时期内,随着社会权利的普惠化趋势,丹麦的家庭政策走上了普惠之路。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丹麦家庭政策既有延续又有变革,旨在及时适应本国的经济社会变化。对家庭政策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探索,可以归纳出丹麦福利制度发展的一个特点,即福利政策产生于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其立足于代表主要利益群体的各党派之间的谈判和妥协,强调和谐理念而非冲突理念。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成熟,可以为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建构普惠式福利社会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普惠式社会福利的本质是:福利的提供不是根据特定的收入调查或者劳动贡献,而是仅仅取决于公民身份和人们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4.
拥有成熟的家庭政策是先进福利国家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以来,丹麦政府对家庭政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特别是在战后的黄金时期内,随着社会权利的普惠化趋势,丹麦的家庭政策走上了普惠之路。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丹麦家庭政策既有延续又有变革,旨在及时适应本国的经济社会变化。对家庭政策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探索,可以归纳出丹麦福利制度发展的一个特点,即福利政策产生于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其立足于代表主要利益群体的各党派之间的谈判和妥协,强调和谐理念而非冲突理念。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成熟,可以为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建构普惠式福利社会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普惠式社会福利的本质是:福利的提供不是根据特定的收入调查或者劳动贡献,而是仅仅取决于公民身份和人们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福利治理与政府社会福利责任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治理,是1970年代福利危机后西方国家社会内在矛盾发展演变的产物,体现着西方国家寻求社会福利改革的努力。福利治理以保守社群主义、左派第三条道路和福利多元主义为学理依据,依循社会福利供给改革的变迁逻辑,形成了福利治理模式。这一思路和模式强调社会和公民福利责任的回归,构建多元主义福利供给机制,重新定位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但是,福利治理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和内在矛盾,因此,也就不能根本解决西方国家的福利危机。  相似文献   

6.
文中以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外部环境建设对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当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方面来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文中建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支出比例;稳定劳动就业,刺激消费投资;降低收入差距,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长,提高福利水平;加强政治建设,构建法律体系;发展私营部门,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信息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在历史的演进中经历了互助合作福利、集体福利到社会福利三个阶段,其演变规律和内在逻辑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基本适应。当前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发展在治理层面出现了供给主体过于单一、"自上而下"的决策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需求表达机制和渠道缺失、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治理层面着手推进多元治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多元治理的理论,构建多元治理下的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供给机制、管理体制和实施系统、需求表达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社会政策转型是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基于福利标准和统筹范围两个维度可以构建出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的四阶段模型。其中,社会政策阶段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为源起,社会公共政策阶段起源于社会政策理念与质量的全面提升。社会政策转型原因有三点:社会问题倒逼顶层设计;城乡差距阻碍长远发展;生存需求转向发展需求。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表现为延续性、适度性和共享性。社会公共政策的转型特征从宏观层面体现为价值理念与行动体系协同转型,从微观层面体现为政策质量的全流程再造。中国依旧处于社会公共政策阶段,需要从以下四点继续夯实政策基础:政策理念上要主体多元,权责分明;政策方法上要积极防范,主动作为;政策内容上要适度普惠,突出重点;政策目标上要机会共享,立足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 ,社会福利开支已成为政府预算开支的重要内容 ,从福利思想和福利政策实践两方面对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进行考察 ,发现在不断扩大和强化的总体特征下 ,其社会福利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涉及公平、效率等各种不同的政策目标的选择 ,勾勒出了其政策演变的轨迹 ,美国社会福利政策的这种变化在本质上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需要 ,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着管理机构多头管理、行政位阶低;法规政策分散、执行力不强;以及福利覆盖对象和内容偏窄三个方面的问题.亟须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福利的《儿童福利法》,树立“儿童福利最大化”理念,规范儿童福利管理机构、体制,明确儿童福利适度普惠型的方向,推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儿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为何在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实施大规模的反贫困战略与行动?立足于这一战略追问,从社会政策学的视角,回顾、比较早期中西福利制度建设中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与内涵的差异,提炼中国反贫困政策实践中的福利元素,以此理解中国福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理念、政策与对象等几大困惑,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社会中国"视角下反贫困机制的福利制度建设框架。研究认为:(1)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福利元素,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而非社会民主主义的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念、全民参与的政策特征、每家每户的对象特征;(2)从"社会中国"的福利框架对反贫困政策的实践进行理论整合,可以建构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的福利理念、具有整合性的跨越地域与身份差别的社会福利体系、以无差别的社会公民身份为识别对象的社会福利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谁来养活并照护逐渐老化的中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当前中国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重资金保障轻服务保障、重物质需求轻精神赡养、重社会保险轻社会服务、重服务提供轻绩效评估等问题。公共政策上,中国需要建立一个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整合相关社会服务;社会政策上,需要从增能的视角给老人赋权,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为样本,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可以概括为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和三类主要模式。两条主线为救助-适度普惠福利服务和居家-社区福利服务,三个阶段指由自发性的帮扶救助到村两委主导再到混合化运营,三类模式包括纯居家互助服务模式、互助服务+就餐模式、互助服务+综合模式。总体而言,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非营利定位的,互助服务是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分阶段、分类型地扩展救助型福利服务和适度普惠型福利服务;由福利的国家责任向国家、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参与,进行资金和服务互助)转变;由设施建设向服务供给转变;构建农村互助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14.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社会福利思想表现为:在经济上主张公有制与和谐的劳动分工及就业保障;强调受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公民应该享受的福利;重视形成互助共济的和谐人际关系与共享较高的医疗、母婴与老年福利待遇,体现了以人为本、造福为.民的和谐社会福利思想。《太阳城》亦存在局限,但对我国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指导,国家主导实施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成员平等共享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社会福利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引发社会福利供给模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型福利供给模式逐渐削弱,新的政策型福利供给模式则迅速兴起。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社会政策的文章为分析对象和测量尺度,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规律,探讨了社会福利供给模式的总体情况以及社会政策具体领域的特征。社会政策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是相当复杂的,本文分析了经济政策、社会公平、社会阶层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政策和国家福利供给意愿的上升,未能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冲突增多的态势,社会政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探索科学的福利供给模式,以应对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话语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话语建构都从各自的背景出发,不同的阶段所建构的话语内容也各有侧重.纵观这一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其中的特点,话语主体内容从抽象走向具体、话语建构支撑从应然走向实然、话语诠释逻辑从比较现实走向着眼未来.同时,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话语建构也体现了一定的价值,不仅启示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方向,而且提升制度优势的实际效能,还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残疾老年人口已成为残疾人群的主体。残疾老年人口的福利需求具有双重性:同一性表现为福利需求受年龄特征影响、与残疾特征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且呈现出全方位、低层次的特点;福利需求的差异性体现在需求程度、需求偏好和需求的主体地位方面。这一特征为老龄化背景下残疾人福利政策改革提供了潜在的转型方向,即在由传统劳动福利型保障转向适度普惠型保障模式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多支柱分层次的残疾人福利体系来满足其福利需求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是社会福利政策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一般福利政策、弱势群体福利政策、儿童福利政策方面作了国内外的比较 ,对社会福利和权益保护作了理论上的区分 ,并结合中国国情 ,探讨了对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和权益保护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社会福利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毒药",成了福利国家的"替罪羊"。在传统社会分配领域,社会福利扮演"分蛋糕"的角色,因而具有消极性。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制度面临转型,需要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变革。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积极社会福利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积极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的形成。本文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战略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在发展原则上,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同步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将儿童和家庭的政策干预作为主要切入点;在发展领域上,要积极地投资于人的能力建设;在发展创新上,通过社会企业实现社会福利发展的新突破;在发展远景上,建立"社会服务国家"。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范围内,福利及社会福利的概念都存在多重内涵。需求溢出理论认为,作为不同福利概念内涵的最大公约数,福利的本质即需求保障;而属于公共事务范畴的公共福利的公共性则有实质公共性和形式公共性之分;公共福利的供给主体包括作为元主体的个人和作为衍生主体的四类广义社会组织,公共福利的供给呈现出多元路径或多元机制的嵌入式混合并用。需求溢出理论的福利观主张,我国应建立多元循义供给的永续福利国家,通过公共福利定向供给的退出机制使有劳者的福利总水平(私人福利+公共福利)始终高于不劳者的福利总水平,从而在为民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福利的同时,避免落入西方传统福利国家的养懒人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