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法治评估实践在国内各地蓬勃发展,对于推进法治建设、贯穿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优化法治理论和知识传统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法治评估的研究涉及面虽然较广,但对更为重要的评估方法论的研究却寥寥可数。现实表明法治评估的生成以及运作需要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方法论体系用以指导评估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本文试图在厘清法治评估方法论核心问题、并透视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方法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法治评估的真实样态,尝试性地提出适合中国法治评估理论格局的法治评估方法论。这种评估方法论实际上是建立在跨界的理论格局基础上的,它需要对于不同学科领域中相同或者不同的语言、概念、制度进行沟通,以取得主体间的商谈和沟通的共识达成。更为重要的是,法治评估的实证前景决定了评估方法论的实然向度——迈向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4)
法治建设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应该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加以观察和量化评估。近年来,不仅众多国际组织的相关评价指标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国家与地区的法治评价,国内部分地区也开始试行区域性的法治指标体系。通过吸纳先进的经验与成果,运用科学的法治评估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扬州法治建设水平进行描述,并运用指标体系对该区域的法治水平做出整体的、统一的说明与评估。  相似文献   

3.
自2019年全国开展法治督察工作以来,X区结合法治督察制度与量化评估方法,形成一种法治督察量化评估机制,其融合“定量分析”“定性评估”与“定期督察”的方法优势,在指标设计方式、评估主体的设定模式以及多元评估手段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试点经验。结合相关试点经验发现,地方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的功能异化反映在地方政府督察的单方主导性、自上而下评估方式的局限以及评估内容的形式化倾向方面。然而,地方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的真正功能,一方面,应聚焦于反映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问题,而非将结果作为衡量地方“法治GDP”的竞争性指标,直接同地方政府工作绩效关联;另一方面,要具备对地方法治建设的纠错功能,以便调整不同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任务。据此,未来理应正确理解法治督察量化评估对地方法治状况的反馈作用,逐步剥离量化评估结果与业绩考核之间的利益关联。宜兼顾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要求,保持法治督察量化评估结果的相对中立,反映法治督察的地方化元素。重视法治督察的公众参与,关注社会反馈效果。  相似文献   

4.
如何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法治化水平,是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地方法治指数的方兴未艾,就是其中的有力探索和见证。法治指数旨在借助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建立一个用具体数值来客观评价地区的法治发展整体状况的量化标准和评估体系,以此来直观具体的反映地区的法治建设水平,体现社会的法治满意度。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上,反思性地思考地方法治指数的法治的法理逻辑,深入挖掘其理论渊源,有助于从方法维度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法治指数,也有助于从路径向度理性而稳妥地推动地方法治指数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下,证成地方法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构成了我国地方法治研究的起点。由此起点出发,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权力结构解释框架,但该解释框架也存在着忽视地方权力构成、法治动态发展和具体实践问题的缺陷。鉴于以上缺陷,地方法治研究随后出现了以法治竞争为代表的横向进路、以法治实践模式类型化为代表的内部进路以及以法治评估为代表的外部进路等三种研究进路,不同程度上对权力结构的框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一种接续以往研究进路,并足以引发地方法治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制度环境解释框架得以提出。要真正实现方法论的创新,就必须将研究目光投向地方法治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区划层级的差异性以及法律制度的嵌入性上。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起,世界正义工程每年发布法治指数年度报告,将抽象的法治概念具体化为系统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借以评价和促进各国的法治实践,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认同。本文从介绍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的来源入手,全面阐述了这一法治指数体系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其优劣所在。指出借鉴其指标体系的量化指数和分析方法对于深入推进深圳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和廉洁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提出建立深圳市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廉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5,(3):68-73
建立在自由法治国家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行政法学方法论随着国家理论、法治理念的变迁,时代局限性凸显,新型行政法学方法论兴起。公私合作背景下,受公私合作国家理念影响,行政活动形式发生变迁,行政法学方法论也发生了流变。多元行政法学方法论成为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6)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础,建立法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传承导向、测度评估、激励约束、矫正防治功能,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余杭区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总体评估模式及以湖北、江苏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专项评估模式为地方法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各地应明确指标体系建设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以公众为评估主体,评估指标兼顾量化和质性,运用"互联网+"思维,落实应用机制等多种手段,提升法治指标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问题,实际是它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要求的问题.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以及相关问题,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这是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在根据.唯物史现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开放的系统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世界观层面的价值,主要是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规律性、整体性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价值来自于理论本身.方法论是基于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尺度和原则.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不断完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以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法治话语渗透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成为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然而,自由主义法治理论并不是唯一的法治话语知识,更不是普世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相反,其理论预设和实践效用都展示了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我国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自洽的内在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为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立足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实践,"法"就是礼法合流,"术"就是人民民主,"势"就是党的领导,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是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回顾贯穿于从古希腊至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以及近代以来对于理性精神反思的展开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费耶阿本德对于理性的反思与批判,阐述其对具体科学理论原则的批驳,进一步整合概述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内涵及其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综合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评估这种理论对于传统科学发展的解构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讼”的秩序观贯穿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始终,厘清“无讼”理念的价值性,对当代诉讼制度进行价值反思,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方法论,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方法指引。在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摆在完善法治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协调发展理念是法治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体现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的理论发展趋势,开放发展理念是拓展法治理论体系广度和深度的有效路径,共享发展理念是彰显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李芳  陈慧 《理论探讨》2019,(2):38-43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正是对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人本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的目的论、一切依靠人民的方法论以及一切实践成效由人民来检验的效果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核心要义。新时代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从坚持立法合民心、执法顺民心、司法服民心、普法向民心等四个具体层面来开展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7.
方法论的成熟程度是判断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公共行政学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规范的、严谨的方法论的匮乏.美国内布纳斯加大学杰伊·D.怀特教授和密苏里大学盖·B.亚当斯教授所主编的<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一书,从方法论构建的角度对如何实现公共行政的知识增长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为我们了解公共行政研究的现状,建立研究的恰当方式、质量标准和认识论基础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依据.该书作为探讨公共行政研究方法论的集大成之作,对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方法改进和质量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险明 《理论视野》2013,(10):21-23
在汲取具体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前提性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介入现实的一个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所谓“前提性批判”是指,对人们认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有的基本框架,以及似乎可以不证自明的假设或先定的各种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以获得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正确认识的方法论基础。这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等问题的认识也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9.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关于宗教研究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选择性亲和。同时引发了一场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争论。试图综合各种观点,提出了资本主义起源的经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然而,在当今高度现代性的流动社会中,其理论失去了现实意义,从而引发了韦伯命题的反思。所以,试图从方法论上来审视,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彭健 《团结》2009,(6):18-20
在20世纪后期.随着世界民主浪潮和全球化进程.世界的多样性同样反映在了民主的多样性和法的多样性上.协商民主的提出和软法理论的产生.更是促进了东西方民主法治理论和实践的交流融合.为我们民主法治的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也使我们有可能用一种全新的理论和视角来探索和反思我们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