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这一生,嫁到了岩博,也嫁给了整个岩博村。"回首过往,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不禁感慨地说。20岁初中毕业后,余留芬便嫁到了岩博村。那时的岩博村水、电、路不通,人居环境恶劣,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余留芬暗下决心,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从1993年至2001年,余留芬通过开餐馆做生意,生活日渐富裕,成了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但是踏上家乡土地的第一刻,还是很激动,就想第一时间把两会精神带给乡亲们。"3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回到盘州,开始了全国两会精神的宣讲。不同的是,这一次,余留芬宣讲的第一站并未选择岩博村,而是选在邻近的苏座村。2 0 1 6年,岩博村联合周边鱼纳、苏座2个贫困村党支部组建岩博联村党委,下设岩博村党支部、鱼纳村党支部、苏座村党支部。通过联村党委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利用各村人力、土地、山林等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3.
余留芬  谌晗 《当代贵州》2022,(17):57-58
<正>我叫余留芬,是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也是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名农村妇女成长为岩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我和乡亲们一起见证了脱贫攻坚巨变。在我的家乡岩博村流传着两段民谣,一段唱的是:“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另一段唱的是:“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清风里阵阵酒香,党旗下齐奔小康。”两段民谣,两种调,唱出了我们岩博人不同的心气儿。  相似文献   

4.
付松 《当代贵州》2012,(25):38-39
饥饿、寒冷、泥泞路;项目、产业、小康村。一个偏远山村的美丽转身,折射出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坚韧与果敢,责任与担当。斩穷根立誓修通公路穷,曾经是这个村子最显著的特征。"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发展的窘况。2001年春,仅3个月党龄的余留芬被任命为岩博村村支书。对这个任命,老百姓自有看法。一些村民说"那两个老革命(原任村支书和村主任)都奈何不了,她一个女同志能干成什么?"另一些人认  相似文献   

5.
正6月19日清晨,车子在宽敞的乡间路上行驶,路两旁满目苍翠。摇下车窗,迎风而来阵阵酒香,司机说:"岩博到了。"随着云雾散去,岩博村在眼前"展开",茂林之间点缀的一处处青瓦白墙,让人不禁念起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脱贫工作,特别提及村里生产的"人民小酒",一时间,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使之迅速走红。2018年一度脱销,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如今,它的销售团队遍布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书写"酒香不怕巷子深"传奇  相似文献   

6.
岩博答卷     
<正>如今的岩博,处处绽新颜,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71%;山林间,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时隐时现。乡土传统、自然景观和"乡村别墅"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山水画。2013年8月10日,无论对村支书余留芬,还是对盘县淤泥乡岩博村的村民,都是难以忘怀的日子。当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轻车简从来到了这个"白墙青瓦酒飘香,人美村强产业丰"的新农村,并留下了"你们这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至今,黄永光带领酿酒团队,将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年产30吨的小酒坊扩建成年产5000吨的现代化规模企业,使岩博村成为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集体经济超过600万元的小康村。岩博酒业一举成名,"人民小酒"火遍大江南北。从乌蒙山一家私营酿酒小作坊到年生产能力5000吨大企业,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在贵州这个盛产酱香型白酒的地方,"人民小酒"是少有的清酱香型白酒,而这也让它成为酒体品  相似文献   

8.
正7月15日,根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先进典型专题报告会。会上,"时代楷模"、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团结村名誉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改革先锋"、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当代"女愚公"、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作报告。本刊摘登报告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1,(19):34-34
她是生意场上的成功者,也是百姓致富的“领头雁”,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就是集全国农民女状元、省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科技致富能手于一身的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相似文献   

10.
马刚 《实践》2018,(10)
正53岁的杜文义,颇具传奇色彩。他经历过6次"两委"换届选举,每次都是全票当选村主任或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居全旗196个嘎查村之首;他还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扎赉特旗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让全村人都富起来,是杜文义的"初心"。五道河子村曾以"穷"闻名于十里八村。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等原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信用联社2006年在全省同级联社创下"四个第一"。即:各项存款达到132.8亿元,占到全省同级联社存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名列第一,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5.1亿元,名列第一,经营成果达4.1亿元,人均经营成果达29.7万元,名列第一;员工年收入达5.3万元,较上年增加了2.1万元。  相似文献   

12.
在伊盟,提起伊旗的乌兰木伦村,人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今天的乌兰木伦村的确可赞可贺:1996年,村集体经济发展到500万元,工农牧业总产值完成1334-7万元,实现利税60-5万元,年人均粮食产量突破6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平湖街道尚家村以"一村一品"和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立足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富村裕民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山野菜种植。2006年,全村年产山野菜近140万公斤,产值达14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14.
简胜彬从2001年2月担任攀枝花市东区区委书记以来,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为东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东区GDP达89.3亿元,同比增长17.7%,从全省县、区排名第13位跃升到第10位,人均GDP排名从第5位上升到第4位;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16元,同比增加15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4元,增收201元.  相似文献   

15.
田鸿  邓克成 《党建》2014,(9):37-37
正"有女莫嫁古冲坡,嫁了也是受罪多。山上只有茅草窝,山下只有泥水喝。"这首旧时民谣中的"古冲坡",就是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古冲村。2002年,古冲村集体负债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00余元,是全县最贫困落后的村。村民们过着"路难行,地难种,水难喝,饭难饱,信难通"的穷日子。也正是这一年,龙四清当选为古冲村第一位女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传统农业大县,德江县以城镇化带动为战略,以"三高五铁一机场一港口"建设为载体,大抓交通建设,大抓产业发展,大兴教育文化。地方生产总值从"十二五"初的25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85亿元,财政收入从1.7亿元增长到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28元增加到6800元,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8%,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7万人增长到20万人……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蓝图呼之欲出。依托乌江经济走廊发展战略,德江已建成省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4个、市级农  相似文献   

17.
凉水村,林城贵阳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10户、1610人.1 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60元,村集体账本上也只有0.24元.而到2004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86万元,成为"亿元村"、"小康村"、"党建先进村".短短十余年能取得如此进步,是凉水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因地制宜、苦干实干、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深知成绩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8.
南京金陵南北货商店是一九八○年十一月创办的全市第一家集体性质的中型南北货、土特产品商店。现有职工204人,经营品种达1,400余种,兼营全国各地小食品的批发业务。一九八二年销售额实绩已达897.5万元,超过年计划(750万元)的19.6%,比一九八一年增长31.6%;利润达43万元,比一九八一年增长56.8%;费用率为5.1%,比一九八一年下降1.3%;人均劳效44,433元,比一九八一年  相似文献   

19.
龙潭镇党委、政府近年来始终以农民增收、富裕一方百姓为己任,抓好以大棚蔬菜为主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民增收年年变为现实.2001年,全镇种植蔬菜1.52万亩,总产量3.7万吨,实现蔬菜产值2200万元,全镇人均蔬菜收入达650元以上.通过10多年的努力,该镇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20.
《理论建设》2013,(6):F0002-F0002
<正>祁门县地处安徽省南端,全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18.8万,国土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99.4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活立木总蓄积92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8%,均居全省首位。近年来,坚持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40.7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9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