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认同对于处于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从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从盲目认同到理性认同、从精神认同到物质认同的发展转变。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的政治认同在绩效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存在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在深入持久的反腐倡廉中实现国家的和谐治理,必须在健全完善的公民利益保障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不断推进的公民教育中实现政治共识的凝聚增强。  相似文献   

2.
政治社会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平 《探索》2006,(3):102-105
现实政治体系有效运行的最终基础是社会化的政治个体,而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就在于增强公民个体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从而促进公民个体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活动。政治认同解决的是国家政治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个体政治心理的建构问题,政治参与解决的是个体的政治行为问题,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公民个体的内在功能指向和外在功能指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在共同体的政治情感与政治归属,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双向过程,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互动过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内在张力是政治认同变迁的隐秘逻辑,国家与社会如何互动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变迁的深层次缘由。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论域考察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得出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激活认同之源,国家与社会相互保障、强化认同之基,国家与社会相互纠错、厘定认同之度。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相互保障、相互纠错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标尺,亦是政治认同提升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和场域理论,来尝试阐释大学生政治认同观与高校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确立爱党、爱国家、爱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公民教育建立在对执政党、国家、民族进行认知的三位一体的思想结构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特定的竞争性和同构性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大学生政治认同观的生成场域,习性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政治认同观。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当前政治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主要围绕政治认同的涵义、来源、类型、危机以及具体国家和地区政治认同问题展开;研究视角主要有政治文化、合法性、公民身份和实践论。研究呈现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倾向,中观视域下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6.
政治合法性是指公民对政治统治行为的认可程度,是政治统治有效性的必要基础。价值认同、程序规则认同、治理绩效认同是构成政治合法性的基本要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过程始终与政治合法性紧密相连。本文试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合法性依赖路径问题作出一般性的概括,并就我国未来政治合法性变迁作出初步瞻望。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利益分化时代.多元、分化的社会结构产生社会认同困难、有序政治参与困难和合法性危机,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协商民主大有可为: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协调利益关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合法化,化解合法性危机;有利于培养公民精神,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政治协商、听证会、民主恳谈会、互联网上官民对话等协商民主形式,都起着化解矛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过市场经济对社会领域的再组织,我国公众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的制约,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建立新型参与型政治文化,强化参与过程的互动性;构建公民社会,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民主政治,必须把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基本目标。实践表明,有序并且有效的政治参与能够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取得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只有认真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现状,从问题入手,探求契合国情的政治参与发展道路,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对于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最终整合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民族主义浪潮冲击下,中国必须通过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保障民族群体利益,和谐治理,发展公民教育等途径建立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陈丰 《求实》2013,(2):69-71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需要更好地发挥信访制度的功能。政治认同是信访制度的政治心理基础,信访制度运行状况对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产生着双重影响;政治参与则是基于政治心理的政治行为,是实现公民信访权利的重要方式,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访实践及其结果的影响。当前应当不断完善信访制度,使其发挥较好的制度绩效,这样才能有助于公民形成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认同,并且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2.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民族主体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共生共长的过程,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开放性、统一性的特点和政治认同、文化整合、社会归化的功能。该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接受并掌握的一定政党或国家的公民性民族观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民族观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矛盾主要有民族主体身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外环境引起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属于爱国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根基,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团结稳定的思想价值纽带。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西部边陲,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关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应坚持"五个结合",即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倡行"两个共同"主题相结合、完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强化国家公民认同相结合、尊重各民族文化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相结合、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与拓宽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渠道相结合,以及依法开展反分裂斗争与长期普遍进行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悄然兴起。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趋势是走向和谐——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建设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对政治制度认同、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同的基本条件,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能优化和正确指导少数民族的政治行为,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进一步推进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国家和政治认同,战胜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概念化认同、教条化认同、边缘化认同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化、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公民教育经历了"价值传承""战时公民"和"主动公民"教育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政治文化与公民教育相互建构并协同演化的内在机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传播,以及公民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权力的认同。美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趋同于政治文化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以公民意识为中心的学校公民教育目标体系,探索以"课程思政"为突破点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主动型公民教育和营造公民教育的良好政治文化环境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波辉 《求实》2008,(2):62-64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利益分化、政治分层、文化变迁以及全球化国际环境正在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重构应从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政治和谐、政治公正、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效率和政治包客作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使互联网成为影响中国政治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导致公民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发生相应改变。面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的出现,为保证公民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已经力不从心,网络政治社会化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蕴芳  叶金福 《求实》2012,(10):62-65
青年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政治稳定的风向标,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在我国政治认同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实证调查显示,近年来青年知识分子对党和国家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认同稳中有升,对于政治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高,有着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但也存在着对一些制度及政策的执行认同程度较低等问题。社会公平正义、政治预期、政治效能感等已成为影响青年知识分子政冶认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