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拉美民众主义的发展可以说是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亮点,而阿根廷的民众主义则是拉美民众主义的缩影。阿根廷的民众主义经历了罗萨斯时期和伊里戈延时期,到庇隆时期,阿根廷民众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高潮。民众主义在阿根廷兴起的内因源于现代化进程中阿根廷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变化。民众主义的兴起在一定时期加快了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可以这么说,阿根廷民众主义的兴起与其国内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界对于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的认知基本建立在现代化的维度上,认为现代化推动了民众主义的兴起。然而在伊里戈延领导的激进党崛起的过程中,阿根廷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现代化转向,而现代化本身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用现代化的框架分析民众主义容易将"现代化"的概念泛化。事实上,在国家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性节点往往会打破原有的发展路径,进而导致重大变革的出现,如1912年爆发的"阿尔科塔的呼声"正是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兴起的一大关键性节点。此前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牧业的生产与出口,移民与农业租佃制是保证农牧业生产的关键。但随着阿尔科塔农民运动的发生,佃农的抗争导致原有的农牧业生产出现危机,阿根廷社会进而陷入萧条与动荡中,致使执政的民族自治党遭遇合法性危机。在传统政治权威受到侵蚀的情况下,激进党利用政见主张的模糊性和民族主义策略吸引各阶层的选民,并最终在1916年成功上台执政。从这一角度而言,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的兴起并非现代化的产物,而是经济危机下政治领导人寻求权威重建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整个20世纪,特别是1983年民主转型以来,阿根廷多在政治不稳和经济乏力之间摇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迟滞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度,从而削弱了统治的合法性,以致阿根廷多次出现可治理性危机。危机的总根源可以归咎于"制度脆弱性",具体表现在政治文化和历史传承形成的路径依赖、权力制衡机制的失灵,以及政党职能异化导致利益表达渠道受阻而激起的大众抗议。2001年危机无疑是阿根廷问题的总爆发,使阿根廷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必须注重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部门的差别化利益,努力通过扩大公民社会参与政治决策来谋求发展共识的新道路。"阿根廷对话"正是探索这种新道路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对于民众主义的分析通常采用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忽视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拉丁美洲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社会同样具有主体性,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使民众主义绝非简单地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操纵,社会的力量也影响着民众主义的形成及演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认为阿根廷民众主义是经济危机下政治领导人重塑国家政治权威的一种方式。在经济危机中,传统社会矛盾凸显,原有政权的支持网络无法维系,政治领袖便通过诉诸民众主义的方式重建政权支持网络,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统治。除民众主义外,军人干政也是阿根廷时常依靠的另一种解决危机的方式。从根本上说,军人干政与民众主义的反复出现均根植于阿根廷的政治和社会传统:一方面阿根廷具有崇尚权威的传统,当危机发生时民众会诉诸权威对国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阿根廷社会分裂程度较高,在危机下必须通过权威的方式才能推行改革和新政。而军人干政和民众主义的出现又与所处的社会结构有着紧密关联:军人干政发生于精英内部与民众内部均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而民众主义发生于精英分裂但民众相对团结之时,这也使得军人干政和民众主义成为危机之下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受到外来欧洲文化冲击和国内寡头式精英文化强压的情况下,阿根延出现了回归本土文化、复兴民族精神的强烈呼声,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正是在这种文化激荡中走上政治舞台。早期民众主义通过彰显本土文化和激发民族感情,推动阿根廷社会向民主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由于理论本身的不成熟,早期民众主义无力支持阿根廷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结果遭到挫败,但早期民众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阿根廷社会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进行考量,力求借此管窥文化在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根廷货币职能弱化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阿根廷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不但远远低于巴西和墨西哥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拉美国家,而且低于拉美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阿根廷出现了严重的货币职能弱化现象。货币职能的弱化使阿根廷经济的交易成本迅速上升,成为干扰经济迅速恢复增长和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尽管90年代阿根廷实行的货币局制度在加强货币职能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美元化进程仍然呈现加速趋势。2 0 0 1年年底,货币局制度解体之后,比索职能进一步弱化,加大了阿根廷迅速摆脱危机的难度。(一)货币的职能对宏…  相似文献   

7.
198 0年代末 ,阿根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导下 ,开始了全面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 ,即经济的跨国公司化或外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 ,不仅造成阿根廷经济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和国家经济主权的丧失 ,而且成为导致最近阿根廷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其教训值得发展中国家吸取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1月 1 0日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国别室组织召开了“阿根廷经济危机”研讨会。来自外交部、中联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银行、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及社科院拉美所等单位的 5 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阿根廷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阿根廷现政府的经济政策、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与会学者普遍认为 ,长期实行货币局制度、财政赤字数额庞大、外债不堪重负以及国内党派斗争和政见分歧是造成阿根廷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另外 ,经济的长期衰退造成贫困化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众对政府的极度不满等因素 ,导致 2 0…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随着这一改革的深入,阿根廷经济虽然获得较快的增长,但是贫困化也同步加剧.贫困化不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政局不稳,而且造成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它已成为制约阿根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为美国所赞扬的金融自由化的"典型"。但这样一个被国际社会称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成功样板"的国家曾爆发过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一度波及拉美各国。阿根廷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都于20世纪70年代积极开展了金融改革。本文选择阿根廷作为研究对象,梳理阿根廷在金融开放进程中采取的各种自由化改革政策与措施,研究其遭遇的多次金融危机及其成因,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战略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把握好依靠国际资本发展国内经济的尺度;构建外债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的预警与监控体系;采用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提高经济体系应对危机的"弹性";谨慎开放资本项目,安排好开放顺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式增长转型。  相似文献   

11.
印度独立之时所建构的公共制度,深刻地影响到印度经济的转型与增长。以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治理结构,为经济转型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心理预期与制度支持,市场化改革增进经济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促进了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而保留政策则加剧了社会碎片化,对公共治理和经济增长构成严峻挑战。借鉴印度的经验教训,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经济增长从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为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至少要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以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治理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和制度支持;第二,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第三,珍视并维系社会的同质性,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避免因阶层固化而出现印度式的"社会碎片化"。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里总统执政期间,阿根廷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比索大幅度贬值。尽管马克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如意。在民粹主义盛行的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缺乏良好的社会政治基础,许多看似美好的政策实施起来阻力重重。贸易自由化没有显著提高阿根廷出口额,金融自由化也无助于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阿根廷,却给短期投机资本进入和逃离阿根廷创造了便利条件。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扼制通货膨胀,外汇及资本管理政策未能有效阻止国际储备流失,也未能控制本币持续贬值。日趋紧缩的财政收入政策抑制了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意愿,也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过多的社会福利支出削弱了政府对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债务增长显著提升了债务违约和本币进一步贬值的风险,短期内阿根廷经济实现复苏的难度较大。持续的经济衰退不仅导致前总统马克里未能实现连任,也给新当选的费尔南德斯政府留下了诸多难题。不断增加的贫困人口和民粹主义的再次兴起,将给未来阿根廷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带来重重阻力,并可能对阿根廷长期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左派"这一术语起源于欧美学界,然而,当这一术语指涉拉美左翼运动的特定派别时,其内涵出现了混淆和模糊。通过厘清该术语的起源与定义之后,本文以阿根廷的新左派为例,探索拉美新左派具有的特殊性。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新左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以至于阿根廷学界对新左派本质的界定仍存有诸多争议。本文基于历史分析,解释导致新左派兴起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动因。在阿根廷左派语境中,部分庇隆派和天主教徒发生了左翼化,传统左派中分裂出了认同革命的异见派,这些群体汇合成要求变革的新左派。阿根廷新左派可分为马列主义派和庇隆派两大阵营,阵营内部又可分为武装革命派和非武装革命派,具有民族民众主义和革命性等丰富的特点,在拉美新左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欧美新左派相比,阿根廷新左派既有类似的抗争性和反叛性,又有更多的革命性与暴力性,两者的异同应置于"全球60年代"的范式中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据阿根廷经济和生产部预测 ,2 0 0 3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率将达到 5 .5 %以上 ,居拉美各国之首。在经历了 4年之久的长期经济衰退后 ,阿根廷经济重新燃起了增长的希望。一 经济运行全面好转1 998年下半年 ,阿根廷开始出现经济衰退。此后 ,经济形势每况愈下。 2 0 0 1年 ,阿根廷全面爆发危机。 2 0 0 2年年中 ,阿根廷经济跌至“谷底”。1 998年年中至 2 0 0 2年年中 ,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GDP)由 80 0 0多美元降至 2 30 0美元 ,失业率由 1 5 .9%升至 2 3.9%,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的贫困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由2 7%增至 5 5 %(赤贫人…  相似文献   

15.
阿根廷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增速的降低,深层次的问题越发凸显: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通货膨胀高企,财政赤字扩大,公共债务居高不下,货币流动性增大,本币贬值加速,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其根源在于国内政治的影响、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恶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等。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尽管阿根廷短期内出现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国内政策极端化,经济也可能出现崩溃的风险。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阿根廷还需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是全球范围内实行货币局制度经济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因此其兴衰成败令世界瞩目。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创立与二战以来的所有汇率政策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控制恶性通货膨胀为目标。虽然目标实现了,但国民经济的脆弱性依然严重。无论是在货币局制度的初始设计(经济的双货币化导致高度美元化)、不合理的财政体制、货币局制度自身的缺陷,还是在货币局制度运行后本应进行的种种改革,阿根廷都给其他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梅内姆政府于 1 989年上台后 ,在阿根廷推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自 1 991年 4月到2 0 0 2年 1月为止的货币局制度就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分析来说明其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结局。一 货币局制度的特征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外汇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基础货币发行以相应的外汇储备作为准备金这样一种特殊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安排。阿根廷货币局制度不仅具有货币局制度的一般内容 ,而且还有自己的特点。第一 ,阿根廷选定美元作为锚货币。货币局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行固定汇率制或…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中期,英国和阿根廷由于南极领土主权问题引发了两国在南极地区的冲突。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逐渐从冲突走向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签订了维护南极和平与稳定的《南极条约》。两国在南极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削弱和地缘政治上的角逐所导致的两国关系的恶化。之后两国从冲突走向合作,总体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以及美国与苏联因素的影响,还在于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两国的利益。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对之后的马岛战争、北极问题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对中国的南极政策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根廷经济危机前后的外国直接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同拉美大多数国家一样,阿根廷的国内储蓄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对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阿根廷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外国直接投资浪潮。但2001年年底阿根廷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影响了外国对阿根廷的直接投资。本文探讨和分析了阿根廷经济危机前外国对阿根廷的直接投资和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阿根廷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刘纪新阿根廷是拉美地区最早采纳社会保险政策的国家之一,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最快、已形成较完善体系的国家之一。了解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进行的改革,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将具有借鉴意义。一阿根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