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国忠  屈靓雅 《前线》2023,(11):22-2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史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成熟;其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于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其实践逻辑则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文化建设经历过一段辉煌时期,即延安时期。这一时期,中共党人注重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对待西方文化的科学态度;强调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扬弃,为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总结和借鉴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执中鉴西、贯通古今的方式,有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外来文化,日渐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包含四个主要维度:基于世界视野的开放态度、基于民族追求的理想信念、基于人民主体的民生情怀和基于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它历史地超越了传统文化范式意义上的"自负",内在地摆脱了西方文化范式淫威下的"自卑",是具有新时代文化范式意义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从"三个自信"上升为"四个自信",把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进一步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谱写了文化强国新篇章。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意蕴丰富,立意高远,对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个重大理论创新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要把握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个重大关系,才能更好增强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罗建华 《求实》2017,(5):4-12
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因这种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异域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涌入,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多重保障机制。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与危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以全新的方式出场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加以否定与虚化。新一代领导人深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内在机理和理论形式背后的政治诉求,力图对其本质加以揭露并从根本上解构它,以构筑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与政治共识。经过长期的理论酝酿与现实考察,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实现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理论升华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6.
雷锋精神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炼和结晶,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深受儒家文化为主干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影响,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充分汲取毛泽东对儒家心性修养和民本思想的批评和继承等三个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的思想文化源流,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思想精髓、精神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优质基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7,(5)
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植根于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继续巩固和完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必由之路。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开展的有效载体。教师作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主体,拥有核心话语权,必须增强"三信",即理论自信、学科自信、职业自信;提升"三力",即话语创新能力、话语思维能力、话语表达能力;汲取"三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以此增强话语的思想穿透力、沟通感染力、文化吸引力,从话语创新的视角破解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弱化的主要症结,逐步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危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言,我们当前强调的文化自信其实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锤炼、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护和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来践行。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文化理念、文化观时,多次使用了"文化自信"一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确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7,(15)
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政党的重要精神支撑,对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和政治生态的转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起来,将中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思想结晶,包含着最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信仰信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重大理论创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之后,又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建设,正是因为我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引领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  相似文献   

16.
<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文化自信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7年2月,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获批设立,标志着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试验区保护范围为"古汀州八县",即包括现今龙岩市的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还有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目前全国19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  相似文献   

17.
"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作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上肩负着重要使命。工科类院校在狠抓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工科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经典诵读和非遗传承等活动引入校园,带领学院学生"读书、品书、演书",深入探究对于当代理工科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涵养。  相似文献   

18.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提出的全新命题,其内涵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前,文化自信对于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培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的路径需要从坚持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育相统一,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筹,与提升教育者文化素养相结合,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相联系,与提高大学生文化责任意识相结合五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解读叶剑英的相关史料为切入口,从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团结和提高创作质量等方面,阐述其具有时代特点的文艺观点;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分析其自信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同时指出叶剑英的相关论述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宝库,值得后人学习、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