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现代化强国往往伴随着话语的崛起和强大。语言的本质是思想、话语的直接现实和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生成论、语言属性论、语言革命论和语言使命论的深刻洞见为中国话语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语言生成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语言属性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辩证统一;语言革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改变世界"为历史任务;语言使命论揭示了中国话语建构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2.
"四个全面"话语既是党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以及世界发展趋势结合的成果。"四个全面"具有话语目标设定与话语实践语境的历时性差异、面向"中国问题"与"中国实践"、"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整合三个主要特征。这一话语的价值在于标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维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突出了实践积累与理论创新基础上的中国特色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预设的、虚无缥缈的历史终极目的。这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历史目的,而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理念”与变革现存社会的“运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和现实展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现实的实践创造为发展进路、以人民本位为价值旨归破除了共产主义的历史目的论谬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共产主义之历史目的论”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同频共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中,当前我国比较政治学界整体处于"失语"状态。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要求中国政治学界既要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又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提供智力支持,即需要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上世纪美、苏两国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现实教益。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既需要政治学者大胆扬弃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升话语体系中理论品位,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群体进行大量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建构话语体系打下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2年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和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共同主办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8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这一主题,从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性需求、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经验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为当代中国重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基础。价值表达力、目标说服力、协同合作力是"中国方案"影响力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源于"中国方案"的理论特质、发展指向与实践特征。在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过程中,其所代表的中国主流价值取向、中国国家立场也将彰显出更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多的国际共识与力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1)
共产主义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占据大量篇幅,实现共产主义更是马克思主义力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共产主义思想也历经了一个从有所欠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一文中就萌发了有关共产主义的思考,这些历史远见经过后来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在《共产党宣言》中趋于成熟,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不断添砖加瓦。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读,深入剖析其中的共产主义要素,追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以更加明确这一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代社会以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思潮,提供了人类力求反观自身的一种镜像理论,其意义不在于它所映射社会的真实性,而在于它以真实的形式触摸社会现实问题时,催逼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思考。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前提和人类社会理论起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进路中,完成了关于共产主义概念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解释。它的目的在于以此来克服已有镜像理论的空泛、模糊和碎片化倾向,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共产主义概念的指向。共产主义概念首先以规律性的指向证明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又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性指向中,通过弱化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社会因素,阐明了以情感伦理作为自由人联合体联结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共产主义概念指向性问题的理论辨析,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如何以科学性和实践性摆脱乌托邦的空泛、构建自己理论的历史铺叙,同时也是完整把握共产主义思想、进而理解共产主义运动价值和意义的现实所需。  相似文献   

10.
张丽 《理论探讨》2020,(3):59-65
在形而上学研究中往往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论域,给予言说现实世界存在合理性的话语系统以最高真理的明证性和最高权威的话语力量。在形而上学形态史演进中,经历本体论型塑理念世界的至上权威,主体性原则型塑法和国家的实体权威,语境世界型塑交往理性的现实权威的基本解说,可以揭示明证形而上学最高真理的理论系统与确证现实世界存在合理性的话语系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共谋关系。基于这一判断,形成在理论层面揭示形而上学话语实质以批判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理论意义,在现实层面消解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以解构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现实意义,搭建起探讨当代形而上学研究对于消解现代性话语、超越现代性危机具有批判现实(理论武器)和改造现实(培育主体)之实践意义的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韩庆祥 《理论视野》2018,(10):18-22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中国话语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且能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只有建构起这种理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核心的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或方面"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才能真正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的影响比其他影响更深层、更长远。中国理论"立"不起来,西方错误思潮就"破"不了;只有中国理论真正"立"起来,才能"破"解西方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建设首要是中国话语建设,中国话语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理论建设。一些学者大谈而谈意识形态建设,却对中国话语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一些人大谈而谈中国话语建设,却对中国理论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3.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中国话语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且能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只有建构起这种理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核心的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或方面"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才能真正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的影响比其他影响更深层、更长远。中国理论"立"不起来,西方错误思潮就"破"不了;只有中国理论真正"立"起来,才能"破"解西方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建设首要是中国话语建设,中国话语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理论建设。一些学者大谈而谈意识形态建设,却对中国话语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一些人大谈而谈中国话语建设,却对中国理论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以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法治话语渗透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成为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然而,自由主义法治理论并不是唯一的法治话语知识,更不是普世性的价值判断标准,相反,其理论预设和实践效用都展示了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我国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自洽的内在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为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立足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实践,"法"就是礼法合流,"术"就是人民民主,"势"就是党的领导,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是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建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当代实践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在共产主义阵营长期宣传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差距这种国内外特殊背景下而产生的.面对这种差距,中国共产党人无法用其所熟知的阶级斗争理论来进行解释,而以由刘少奇在1951年就提出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采解释和处理这些问题,则既可以较好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也可以较好地维持现实的社会秩序.这个理论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充分显示出其积极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实践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以"告别革命论"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于"革命"话语的当代价值问题作出回应。从意识形态转型视角来看,现代资产阶级主观遮蔽意识形态的革命本质和意识形态功能的转变导致了"革命话语"的式微。但是,"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不只是指政治革命,其更深刻的内涵是指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社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应该防止陷入"改革非革命"的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积极对"革命话语"进行时代性转换,既不能主观地抛弃"革命话语"及其价值旨向,也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过去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7.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需要从本体、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话语权实现路径进行辨析和探讨。从本体维度要明确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把握好宣传话语即时性与理论话语流变性之间的张力。从价值维度要讲清楚"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的三个层次,用"中马西"的综合型价值导向进行话语的统摄和引领。从实践维度要重视话语语境、话语参与者和话语媒介三大因素,设法让核心价值观的应然语境与实然语境对接,让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并运用现代媒体将话语的能指和所指顺利缝合。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潜隐政治权力运作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话语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包括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引领权、工作话语管控权。随着社会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遭遇理论话语"主导权弱化"、学术话语"引导权式微"、实践话语"管控权失落"等困境。实现由思想政治教育权力话语向话语权力的转换策略有:第一,工具性功能话语转化为价值性话语引领,实现理论话语主导;第二,文件话语应用向学术话语生长,实现学科话语引领;第三,政治性话语关注向公共性话语转型,实现工作话语管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当代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权能力是话语主体获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直接有效的主观条件和内在根据。从话语权形成的社会实践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由话语创新能力、话语传播能力、话语抗辩能力与话语实践能力有机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实践效果是话语权能力检验的根本尺度,不仅体现于话语体系的创新性、真理性和现实解释力,而且彰显于对话语对象的强大说服力,表征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同和对各种"非马""反马"思潮的自觉免疫。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要在全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需要理论工作者切实回答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一些困惑。时至今日,"暴力革命"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究竟何者将成为普遍规律,这是一个有待实践最终作出回答的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望远镜"来看,资本主义终究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无论是走暴力革命道路的国家,还是走"和平长入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最终都将殊路同归,一起走向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