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判是霍尔文化理论的最大贡献,有"文化研究之父"美誉的斯图亚特·霍尔不仅是英国意识形态批判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将其介入社会政治实践分析的杰出代表。霍尔的意识形态思想沿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出发,积极借鉴阿尔都塞、葛兰西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具霍尔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路径和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对我们如何分析现当代各种文化现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2)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独树一帜、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审视,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文化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底蕴深厚的文化自信,思想溯源可追溯至西方意识形态的辩证借鉴,理论溯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精华,实践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文化、思想、理论、实践四个向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来源,有助于提升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引导人民砥砺奋进,发挥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国形成的一股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强调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强调马克思思想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紧扣原著阐述其思想,并对现实社会尤其是文化做出有效的批判;既博采众长又强调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以分析为基础的技术批判,以技术批判为核心的文化的逻辑建构等等。  相似文献   

6.
秦慧源 《学理论》2010,(26):107-108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是以经济维度为主进行社会批判的。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理论语境的变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社会批判的主要基点转向了文化领域。在这种转变之后,霍耐特则以道德或伦理为基点对批判理论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卢卡奇主张物化批判,葛兰西坚持对文化的领导权,柯尔施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批判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发挥政党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8)
科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开创者,针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批判,在混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潮流中发现其所面对的理论危机,正确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阶段,提出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哲学转折",以此来坚守马克思恩格斯所走的真正的哲学之路。科尔施为破解20世纪20年代中,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相互攻击的混乱局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即哲学的论断,并运用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解读,这一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对古典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劳动异化批判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文化异化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而列斐伏尔的消费受控制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生活领域理论,则是这个转向中的最重要代表.研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赵敏 《学理论》2014,(4):82-83
阿多诺文化批判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具有代表性。马克思对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阿多诺将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发展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他们都揭示了文化丧失人本性的社会根源——资本的奴役性,并立足于实践去寻找文化自由自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批判贯穿了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及其转向,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重大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以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后,将宗教问题的根源指向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逐渐将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指向了物质生产,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宗教问题归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中。简言之,马克思宗教批判伴随着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重新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对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对意识形态的经济根源性、阶级性分析,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意识形态的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这对指导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正确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1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呼唤中国学术界,以一种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式,科学地再现90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思考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深刻分析了"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他认为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可以改造社会意识形态,从而最终获得政治领导权,这一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在阐述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分析了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重要阵地之一的中国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现状,理论结合实际地提出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列宁根据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第一次真正走向全世界。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原则,培养革命思想家;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和阶级性;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其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21,260(10)
从文化自信视角审视,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凝聚社会进步思想共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蕴涵;西方文化渗透的侵蚀、错误社会思潮蔓延的消解、文化力量整合繁难的冲击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性和发展性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品格、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能力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威廉斯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中从文化维度体现其学术思想的典范.威廉斯把文化界定为"民有和民享的存在",从而倡导大众文化和共同文化,在人类生活方式的层面,突出了文化的实践功能;伊格尔顿在词源学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理解文化,从人类文明、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方面探求文化的本质,突出了整体主义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实践的、人类生存的和民主政治的意义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推进了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以生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而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也导致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过多放在对其制度性理论批判的梳理上.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何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批判为主题转向以社会制度批判为主题的深层原因并未论及.由此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及其理论批判缺陷入手,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进行转换批判主题的深层原因和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批判主题转换的逻辑意义在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把法兰克福学派以发现问题根源为思维的逻辑起点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逻辑新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恰恰突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制度性批判主题确立的重要目的性,也彰显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云飞 《学理论》2012,(23):42-4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在文化形态上随之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源,不断民族化、大众化、世界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哲学是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大众化文化传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视阈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的再认识必将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