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导向,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建构中统筹推进内涵式大部制改革,是党的十九大后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视角看,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职能配置以解决机构设置问题,按"以党领政"的原则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通过完善决策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党政机构合署合并、部门功能归口管理等方式整合职能,提高治理效率。为适应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新要求,本次改革体现的特点是: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整体性治理理念,以职能导向型的整合式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构建联动配合的运行机制推进治理主体协同化,以高效规范的内涵式改革促进治理方式转型,同时也体现了行政体系向治理体系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改进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推动的一场国家治理革命,是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的转型,是法治、市场、行政、道德多元治理方式的有机融合,是党的领导方式、国家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系统化、联动性变革,是"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覆盖和协同贯连,是兼容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义的治理价值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生需求,全方位改进党的执政理念、方式以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这要全方位、系统化、深入性地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构建"分合有度"的新型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关系是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也是执政党建设和改革的关键。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政关系应该如何理顺调适?本文认为既不能走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老路,也不宜勉强去党政分开。应该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执政”的路径,构建“有分有合、分合有度”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党政关系。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5,(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学者李景鹏所说,这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理论创新。国家治理机制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国家治理机制的有效改革是推进"第五个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治理机制改革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政党建设、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一体推进的逻辑进路中,党政关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结构,历经初步探索、框架建构、横向整合、体系深化等发展阶段。在实践变迁中,党政关系呈现出多元机制有机联动的制度机理,具体表现为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党政职能分工的组织逻辑、党政治理法治化的过程特征、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提升的目标依归。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政治文化体系整合、党政治理结构创新等方面,推动党政关系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前提的正确选择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重点转移,从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推进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成果和清晰的实践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对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执政方式具有较强的集成和承载功能,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既能有效推进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际进程,也能深入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战略方针,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构建科学管用的执政方式现代化评价系统,从目标导向、行为规制、绩效评价等方面施加督导,是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执政方式现代化本质内涵和结构体系基础上,科学选择评价执政方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评价指数和评价方式,从而有效促进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的同步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胡志宏 《理论探讨》2004,1(5):113-115
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党权、执政、党政关系的思考,实际上点出了中国步入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性课题———党政关系。我国的党政关系,实质上是党的领导权和党的执政权如何科学界定与有效行使的问题。根据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基本功能,科学合理地界定和配置党权,使之相得益彰,而不是两权相害,是破解党政关系难题的有益途径,是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效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高效改变自然界,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现代化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的。以快速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方式,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胡伟 《理论与改革》2020,(2):150-159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把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嵌入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制度框架之中,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机统一起来,把“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其前提是澄清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家喜 《团结》2014,(1):40-42
一、国家治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转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设定了方向指引,同时也蕴含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重大转变。在新社会背景和执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注重从现代治理理念出发重构党的执政思维,注重从一元执政到一元主导和多元参与;从一党治国理政到社会协同参与的执政机制转变。因此,国家治理不仅是中国全面改革的目标定位,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维转型。  相似文献   

13.
李立  周星 《学理论》2015,(1):9-10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要求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下,真正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温和性和治理过程法制化。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产生了诸如群体极化、非理性参与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国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创新治理方式及路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行政方式改革,并由此优化了社会制度。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部分解决了制度不尽合理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体沉浸于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中放弃了对制度本身不合理性的反思,导致了社会制度改革的惰性,遮蔽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对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利用,还应不断加强社会制度自身科学性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合理化、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合理的政府权力体系、依法治国体系和民主治理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理论及实践,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理论创新",以"公正"而不是以"自由"为核心重构社会主义改革的话语体系,是新的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理论构建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6.
党政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和谐有序的党政关系不仅关乎一个政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党政分开",这主要是对历史问题作出的回应。然而,这种同质异体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十八大以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党政分工"应运而生,这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新的党政关系模式,其背后彰显了同质同体的价值选择。从长远来看,科学融合、合理分工的党政关系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21,(2):81-87
构建中国特色党企关系的制度,探索党企关系的特点和规律,既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党企关系的制度,首要问题是准确定位企业党组织,明确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核心内容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党组织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全结合;推进重点是要有效破解党组织与公司治理融合的"中梗阻"问题。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0,(1):5-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紧密相结合,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做出全面部署,为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中央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实现了从制度建设到制度体系建构的思想飞跃。比较两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聚焦制度体系化的重要精神。治理国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概念,这就对制度建构提出全面性、系统性、配套性、协调性的要求。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具体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坚持党的领导在结构层次关系上居于顶层地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的层次关系,目的是为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理论的诠释。新时代把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回答好"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坚定制度自信、提高领导干部使命担当的素质和本领、注重制度体系建构、建构急需制度和必备制度等主要任务上形成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  相似文献   

19.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一文中,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谈了自己的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认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必要又重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邓小平以修订和制定《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特点,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