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平  杨艺 《前线》2020,(9):69-71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结合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定位,借鉴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基础设施、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创新服务方面的建设经验,未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当着力超前布局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健全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完善创新资源共享与科技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2.
戴彬彬 《前线》2021,(2):70-73
怀柔区是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和生态涵养区,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之一,承担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重任,“十四五”明确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的思路布局。要发扬“科学一百年、奋斗每一天”的怀柔精神,聚焦突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系统推进“五态”建设,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建议: 一、加强省市统筹协作,加快建立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争取将武汉国家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尽快明确创建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成立筹建理事会,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发挥省市区三级财政资金引导...  相似文献   

4.
《江淮》2008,(7)
2008年,合肥市拟投资40亿元建设科学城,打造总部基地、科研孵化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示范区,通过5—10年的建设,合肥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人才聚集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信息产业,将在微电子、光伏电子和汽车电子领域,引领合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区中心工作,强力推进"人才兴区"战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引才机制,为吸纳京津人才智力转移,建设美丽、实力、幸福北戴河提供智力支撑。借助优质资源,建立联谊育才机制。长期以来,北戴河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断扩大北戴河区人才联谊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岩 《求贤》2011,(6):1-1
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力度,创新人才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  相似文献   

7.
合肥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和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历经23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高新区在完成最初的"要素集群"向"产业主导"方向转变的前提下,形成了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八大重点产业,围绕八大重点产业的蓬勃发展,聚集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技人才最为聚集的区域,产业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目前,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也就随之而生。合肥高新区与苏州、武汉、无锡等先发高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规划目标不够具体、人才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人才载体平台尚不健全、人才的服务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人才市场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的问题。高新区作为建设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合芜蚌人才特区"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破解制约高新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瓶颈;如何规划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发展战略,增强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何更好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推动高新区加快"建设中科智城,打造江淮硅谷",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源潮同志2月12日至14日在福建调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人才工作时指出,要充分认识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交,从理想型向务实型转变,从GDP为中心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而发展现实与战略设想的反差表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的发展战略更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式相配合。  相似文献   

10.
李颖 《理论建设》2019,(5):45-50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越来越清晰。安徽省和合肥市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智能语音、机器人、智能穿戴等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呈现良好势头。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尚属新兴产业,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遇到许多挑战,既有人才短缺、初创企业融资难等共性问题,也有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产业结构失衡等个性问题。应着力在政策引导、应用场景开放、强化要素支撑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推动原创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应用开发,提升研发成果转化效率,减少科技信息不对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2021年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2.
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紧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跨越发展。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关起门来搞创新更不行。  相似文献   

13.
专题报道     
《求贤》2014,(8):18-21
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传统,而在今天.我们更加渴求人才、呼唤人才、尊重八才、理解人才。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相似文献   

14.
9日19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会上指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加强协凋,科学遴选,扎实推进,务求实效”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更好地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为我国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水平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难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赵灵霞 《共产党人》2008,(22):42-42,41
习近平在全国工会十五大祝词中指出:"要在创新实践中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养更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充分施展才华。"创新工会工作方法,是推进工会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会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承担着"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建设项目。此项目是"十一五"期间第一个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面对如此宏大的项目,如何保证把大批跨专业人才的思想统一到项目建设中来?如何协调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力合作?中心党支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凝聚团队力量、促进多方合作,为推动项目的建设、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国家发展的项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9.
人才建设     
《党课》2012,(17):5-5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国家能力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总结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中国的国家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道路,被称为“北京共识”或“北京模式”。《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以制度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南和发展方向。政治体制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全方位的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先进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