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农生产方式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走向消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性质、特征及发展前途的分析和考量,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小农改造基本理论,其理论实质就是小农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小农改造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可以用"合作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来概括。三者在时间上的前后继起,共同展现了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社会化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演变;三者在空间上的互生共存、传承与发展,共同展现了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社会化理论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形态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改革开放40年,数十载变迁中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历史,结合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为指导,对当前和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命题意义重大,是"大国小农"国情下推进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科学研判,是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生态系统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小农户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现实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在生产、资本、市场、可持续性、政策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在小农合作化、订单化、朝阳化、生态化、信息化、职业化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4.
列宁指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本质是使小农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农业生产,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苏维埃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创造小农生产方式改造所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合作社为农民所熟悉,也适合于俄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因而是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农业生产过渡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5.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传统文化为村落共同体再造提供了优质文化资源,凝聚了村庄文化内核,为公共生活和社会整合提供了手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消灭小农,而是服务小农,打造服务小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适度发展,不能大跃进。乡村教育要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今日乡村建设引入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忽视了原住民的参与,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在资本下乡和农业资本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防止乡村建设的去农民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传统文化为村落共同体再造提供了优质文化资源,凝聚了村庄文化内核,为公共生活和社会整合提供了手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消灭小农,而是服务小农,打造服务小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适度发展,不能大跃进。乡村教育要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今日乡村建设引入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忽视了原住民的参与,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在资本下乡和农业资本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防止乡村建设的去农民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和推进小农户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命题,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双层经营体制兼具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集体制两重属性,塑造了不同于以往各种模式的"中国特色"小农户农业。小农户农业在民生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幅化解进城务工的失业风险,并通过代际分工和自发流转等自我调适机制,保证了国家、乡村社会、农户家庭弹性又有序地运行。小农户农业在经济效率方面比传统小农有很大改善,但仍面临土地分散细碎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分"有余而"统"不足。地方政府盲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消除小农,并不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率反而破坏既有民生保障产生社会风险。从多地实践来看,通过集体制创新能有效整合土地统筹生产,小农户农业完全可以在兼顾民生保障和经济效率的情况下推动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求实》2021,(1):87-98
土地流转现象正普遍发生于当前乡村社会。受劳动能力分化和务工市场发展的影响,青壮年农民率先脱离农业生产,农民家庭农业劳动力出现断层,高龄老人不得不依靠流转的方式完成"土地—养老资源"的转换。而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中老年农民则在农业资本化、涉农政策的负外部性、土地细碎化的多重影响下,被迫逃离收益日渐减少的生产环节。由此,农民开始重新调整生计模式、土地预期和不同类型土地的使用方式,并形成了对稳定地租的强烈依赖。普遍发生的土地流转虽然是农民主体的自发性选择,但却包含着现今农业生产条件下"小农被迫终结"的必然性。因而,需要重新审视现今小农生产的外部环境,并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政策作出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过密化"理论是黄宗智评价和分析中国小农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主要用来解释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内"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悖论现象."过密化"状态也同样影响着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风险及其防范机制.这对分析当今小农家庭风险行为逻辑、政府制度安排也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上高是自古以来的农业强县,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全省36个重点粮食生产县之一。我县种植作物以双季水稻为主,2012年粮食总产量6.1亿斤,实现九连增,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项目区呈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靓丽景观。为此,我县在巩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力争取新一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聚力小农水,争创大效益。一、有加速小农水建设的迫切需要,更具备小农水建设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建设现代集约农业要树立这样十个新观念: 1.农业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人畜力为手段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单一的以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为特征的低效率的资源要素组合形式;改变以粮为纲、重农抑商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单纯依靠经验操作、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粗放经营的自然经济型农业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型的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解决两大实践难题: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资本农业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钱从哪里来”和“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两个理论问题:如何认识现代小农制的历史地位,如何解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立。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讨论做一番回顾性阐释。  相似文献   

14.
张新光 《理论学刊》2008,3(3):29-33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5.
"小农"式的经济发展形式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通过对《台湾都市小型制造业的创业、经营与生产组织》一书的解读,我们发现,随着台湾经济转型,"小农"家户式的小型制造工厂与作坊遍及乡村和城市社区,并支撑了台湾经济的起飞。解析家户工厂在市场风险中林立的现象,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家户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再制,以家户为生产单位,采用"劳动—生活"均衡生产原则,通过家户关系连带机制组织生产等。以此反观当前城镇化中的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在家户主义生产逻辑支配下农民进城自主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同家同业、同乡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小农"一词尚未给出一个规范的标准定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所用"小农"概念大相径庭,普遍存在着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生硬移植、论旨转移的问题。科学界定"小农"范畴的最大难点在于,小农主体构成的历史多样性和过渡形态,小农单元合成规模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小农家庭"最低生存水准"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澄清对"小农"概念的各种片面认识和错误解读,不仅关涉中国当下的小农经济是否需要改造以及如何进行改造的问题,而且涉及下一步农村改革方向和目标选择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户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孤立分散的小农,而已演变为市场化、社会化的小农。传统小农的生产经营方式正日益走向解体,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现雏形。这就对政府的农业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北京郊区农村使用的生产工具中,現时既有相当数量的現代化的农业机械和新式农具,又有大量的小农具和旧式农具。現代化大农具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它們在郊区农业生产中正日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我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是相当低的,距离基本实現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路程;因此,小农具和旧式农具仍然是現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向地球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恳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①的性质超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能容纳的限度为条件的.由于长期受共产国际对民族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向社会主叉革命转变的"左"倾理论影响,建国后,毛泽东设想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力务件下,在短期内从小农的社会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并照搬马克思思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使其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陷入了小农平均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或想象中的"农村鸟托邦".本文具体分析了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差异,并从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怎样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问题上的理论分野来探索这两种社会主叉现产生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重大任务,必须跳出“城镇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营销手段等引入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企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引入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推进企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推进农业企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