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这一深层改革的大浪潮中,直接导致中国人的精神裂变、制度改革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与价值都发生了不同的转变。社会主流意识——中国梦与当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等存在的种种乱象相距甚远。过快地、过于直接地把这一问题回收到如何顺利实现现代化问题的视域中来解决精神、伦理问题的思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即便是对社会的嵌入,也仅仅是一种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局限于对实践要求的简单回应,只触及到社会的表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应着眼于在社会领域积极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研究空间,构建深厚的理论根基,改变理论研究对实践作用亦步亦趋的局面,在中国社会结构土壤中,探寻新的理论生长点,完善、建构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其成为中国改革的思想上的鸣锣开道者和收容队。  相似文献   

2.
赵林栋 《理论导刊》2014,(3):14-16,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话语空间逐渐演变成了不同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表达的政治场域。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分离、复制与误读。在虚拟政治场域中,主要存在着个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群体性的话语表达。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和多样化的话语表达导致了网络话语的失序危机,其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和反权力话语的出现。要化解这种危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网络话语秩序的维护作用,建构网络对话机制,增强双重话语空间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有序参与和适度控制。  相似文献   

3.
王凌敦  赵渊 《理论导刊》2023,(1):120-125
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在生活体验中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通过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4.
邵献平  张耀灿 《理论探讨》2006,1(4):162-164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的场域内发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场域内传输的源动力是“需要”。其在宏观场域、中观场域传输的具体“需要”是领导权威、组织动力、制度规范、文化熏陶和传媒渗透等;在个人微观场域传输的具体“需要”表现为: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归属需要和理想需要等。  相似文献   

5.
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中介,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自媒体场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注重传播平台的"微型化"建构与媒介素养的"扩展性"提升、遵循内化"受众本位"并警惕规避"迎合受众"、坚持主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实践体系的"多元性"等,应是自媒体场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从时间、空间和场域强调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思政教育作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课题。落实这个要求,重点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谭天 《理论导刊》2023,(3):118-124
信息窄化是信息过载重压下“媒体—算法—用户”循环和“需求—搜寻—满足”闭环的产物。作为信息技术迭代和传播格局嬗变后海量信息差异化供给及选择的结果,信息窄化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隐忧也逐渐显现。其负效应——“信息偏食”“信息投喂”“信息圈层”和“信息裹挟”在限制话语主体思维和行为的同时阻隔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与构建。因此,如何突破信息窄化重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需从话语优化角度予以辩证思考和科学应对,在坚持话语权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共生中把控话语场域,在注重话语内容的再生产与再完善中保证有效供给,在增强话语方式的交互性与启发性中促进多向互动,在推动话语空间面向时代与回归实践中实现持续转向。  相似文献   

8.
吉鹏 《理论导刊》2023,(7):60-67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在网络这一新的空间场域中,网民个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网络空间的形成有力拓展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维度,其特定的话语传播方式为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空间政治情感传递加速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多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建构也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动摇政治认同根基、浅表性思维方式弱化网民理性政治认知、认同主体的圈层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政治认同的效果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与道德素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空间法规与制度建设,从而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民众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毕德 《学理论》2009,(18):224-22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的有机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正确对待灌输理论是实现“两个结合”的重要前提,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结合方式是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的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规劝、告诫、矫正活动,具有现实的教育合理性,能够建构一种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效应场,实现有效的主体规训。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规训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实体化形式,是对民众意识和观念的"主流化"形塑、对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钳制、对民众主流意识形态的"场化",是人们朝着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目标不断靠近的精神运动过程,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同化—顺应机制、强制—服从机制、越轨—惩罚机制,实现的基本理路包括规训技术的施用、规范的期待与强化、规训资源的调配、规训与教化的统合。  相似文献   

11.
邱程  彭启福 《理论导刊》2023,(9):109-115
数字化生存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场域,并形成新的特征:在主客关系方面,基于数字赋权的个性彰显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在信息获取方面,基于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送达;在叙事方式方面,基于“流量为王”的形式优先排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人际对话方面,基于时空离散的虚拟交流误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含义。政治逻辑和网络逻辑矛盾、技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矛盾、资本逻辑和价值逻辑矛盾、作者逻辑和读者逻辑矛盾是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权衡权威消解和关系再造、技术遮蔽和数字解蔽、工具理性规制和教育供给引导、技术跟进和限度超越等关系,巧用、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实现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敖祖辉  刘淑梅 《学理论》2010,(20):207-20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就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实现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力求探寻新的研究空间,同时在认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提出了“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学生社周日趋成为大学生互动的场域。自中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的思路,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各高校对学生社团党建工作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与行为场域,网络的正负效应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上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寄托情感的最好场所.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滞后于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已不相宜.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是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顽疾,其关键在于方法滞后,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与行为场域,网络的正负效应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上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寄托情感的最好场所。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滞后于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已不相宜。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是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顽疾,其关键在于方法滞后,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6.
"虚拟实践"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场域。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与"实践的教育"统一起来,从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内在需求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生活"向"虚拟实践"的延伸,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倪文聪 《学理论》2014,(26):292-294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观念、文化和生活,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时代课题。梳理二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不足与发展趋势,以期提供直观的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概念,旨在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前,行政化治理导致基层社会陷入“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治理危机,表现为治理碎片化、治理封闭化和治理等级化。需要打破行政科层组织的结构性壁垒,破解行政化治理造成的基层治理困境。执政党通过发挥政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依托政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促进治理与服务的有效融合,在基层治理场域形成了一种强调政党引领的“超行政治理”模式。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治理相比较,政党引领下的“超行政治理”以基础性权力为基础,依托政党权威,实现治理效能提升。具体而言,“超行政治理”通过三种治理机制展开运作。第一,运用党建的空间塑造功能推动组织整合,建构基层共治平台;第二,依靠政治引领功能促进价值整合,实现话语转换;第三,通过社会动员功能助推社会建构,再造社区团结。“超行政治理”以其政治整合和社会建构的工作逻辑,在基层治理场域推动了治理主体的跨组织协同、治理价值的共识维护以及治理权威的社会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项以实现意识形态认同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的空间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性理据。人类社会现代转型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场景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历史发生紧密相连。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语境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去空间化”征象的内源性风险。新时代探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实践进路,需要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思维,摈弃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空间观;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拓展形态,构筑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格局;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施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