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2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扶贫工作的政策供给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系统构建农村老年反贫困制度,不仅契合了贫困治理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迫切需求。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表现为物质收入的相对贫困、基本能力的相对贫困与基本权利的相对贫困。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治理路径有赖于加速提供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健全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激发农村老年人反贫困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2.
刘娟 《探索》2012,(3):110-114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标准、对象、目标、战略任务进行了全新谋划升级,也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从对象识别、资金投入、项目选择、监管评价等层面,系统分析了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的现存缺陷,并首次提出其根源在于政府扶贫机构主导下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有待优化,应该构建"农村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进而系统阐述了农村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结构的涵义、构成要素和功能优势,分析了创新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路径,以有效应对新挑战,开创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罗雍 《求实》1997,(11)
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的旗帜———学习邓小平关于反贫困问题的论述□罗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针对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的...  相似文献   

4.
反贫困治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经历了“解决土地问题”“保障基本生活”“缓解整体贫困”“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四个阶段,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从反贫困治理经验来看,主要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和激发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面向未来,主要从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长效机制、构建现代化国家相对贫困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在反贫困工作中,农村老年贫困人口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龄社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并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4,(3)
基于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实需要,目前农村贫困治理已逐步由收入支持向注重发挥贫困农民自身作用的内源反贫困模式转型。在此过程中贫困农民文化教育状况具有关键性意义。应转变目前农村文化教育救助主要局限于减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的单一经济补救功能,着力在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观念转变、心理健康改善及挖掘他们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7.
摆脱贫困是党和人民的历史夙愿。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揭开了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的序幕。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面临农村发展不充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分治二元扶贫模式矛盾等长期性挑战。我国反贫困战略也迎来了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从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从聚焦农村治贫向统筹城乡治贫、从注重脱贫速度向提升脱贫质量的四重维度转变。进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关切,因此要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坚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治理多维贫困,构筑中等收入者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统筹城乡相对贫困综合治理,从而为解决21世纪相对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和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要脱贫,必须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反贫困的重点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为此,我们对河北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涉及河北省46个贫困县的362所小学和204所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一定意义上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主要是对"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郑重承诺的强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则主要是对2020年以后贫困治理方向与任务的部署。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将我国反贫困事业推向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工作与城市贫困治理具有共源性,反贫困是社会工作的起点,也是其核心理念.我国政府对城市贫困高度重视,但在贫困治理中缺乏对社会工作的有效运用,这极大地影响了反贫困工作的成效.结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设岗、搭台、培育、购买"等一系列在城市贫困治理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反贫困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反贫困的重视,我国的反贫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为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正确地认识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并端正扶贫的态度。为此,本文着力探讨了文化贫困对经济贫困的深刻影响,期望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下大力气进行文化扶贫,彻底斩断“穷根”,使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真正脱贫致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刘振杰 《学习月刊》2012,(17):25-27
农村贫困治理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大题、难题。在各种扶贫开发措施均难以凑效的情况下,意味着反贫困已经进入后攻坚时期。而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社会福利政策的新取向,资产社会政策为困扰社会发展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析思路,为我们创新救助模式、转变救助策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鉴于此,适时调整扶贫模式,转换治贫理念,实现由开发扶贫向发展扶贫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秦蕾  朱冬香 《前线》2023,(11):53-55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是对中国反贫困实践各方面、各环节规律的全面系统总结,具有科学性品格;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实践性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融入脱贫全过程,具有人民性品格;突破了单一模式的贫困治理局限,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创新性品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群众锲而不舍地与贫困问题作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防止脱贫人口大规模返贫,逐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向缓解城乡相对贫困的反贫困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7,(2)
居民个体健康水平的下降会使其面临更高的贫困脆弱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然是农村贫困的主因。推进健康扶贫,消除健康贫困,应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反贫困功能,增强健康扶贫精准度,建立因病致贫数据库,医疗保障政策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四重医疗保障"反贫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专项医疗扶助等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同时加强医疗费用控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无产阶级的贫困现象、本质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做了科学、完整的阐释。习近平反贫困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内核、精髓的基础上构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包括话语系统、目标动力系统、内容和实践系统的反贫困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进行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贫困致因及反贫困立法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 《理论学刊》2004,(10):91-93
贫困由来以久 ,反贫困路途漫漫。对贫困致因做深入的剖析 ,目的是为了夯实反贫困理论基础 ,更好地指导反贫困立法与实践 ;对反贫困立法加以探讨 ,目的是为了能够把反贫困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为持久消除贫困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9.
普惠性与选择性是社会福利资源分配的两大基本原则。文章试图讨论,在偏远农村地区,基于普惠性原则的福利项目更有利于减贫,还是基于选择性原则的福利项目更有助于减贫。文章以贵州省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微观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来讨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两项公共转移支付收入保障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贫困效应更加显著,并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基础养老金对于减少农村老年人贫困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应当增加对基础养老金的支付规模,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同时取消个人账户,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做成社会养老金,使社会养老金在减少农村老年人贫困方面发挥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21,(3)
贫困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个"持续—波动"的连续谱系。伴随着贫困状态在平缓与波动之间的循环演变,贫困治理也在以社会救助为主体的常规性治理和以反贫困运动为主体的突击性治理之间不断转化。基于"对象—需求—目标—体系—机制"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和贫困治理的系统开展,中国贫困对象及其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换,贫困对象从绝对贫困群体向相对贫困群体扩展,贫困对象的需求则从基本生存需求向多维发展需求延伸。随着贫困治理背景的全方位转换,社会救助作为"后扶贫开发"时代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也需要实现制度转型:确立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定位;在补齐社会救助制度短板的基础上,构建保障生存型和促进发展型救助制度体系,并加强二者的联动;在对象识别、分类救助、管理协调和业务经办等方面改进和创新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