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小园 《行政与法》2012,(12):11-15
社会利益结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现代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现代政治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政治的认同机制,决定了相对均衡的利益结构、公平竞争的社会规则、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认同机制。而培育这种认同机制必须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使多元政治主体在广泛的政治互动博弈过程中达成基本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2.
所谓司法公正社会认同问题,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司法系统与非司法的其他社会系统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并使两者达到协调、共进状态的问题.对司法公正社会认同的价值应从司法系统要确立对社会开放的理念、 彰显当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关注民意等多方面作出说明.而司法公正社会认同的内涵则要具体把涉及的概念分别证明后联系起来考察,而不能笼统地进行分析.对司法公正社会认同的标准的证明必须从历史类型的视角来探讨,从而为司法系统和社会系统这两者之间建立具有说服力的对话桥梁.  相似文献   

3.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根林 《法学研究》2004,26(4):15-27
限制和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当代刑事政策运动与刑罚改革潮流。死刑的存废、去留 ,并不取决于其自身无法辩明的正义性 (或非正义性 )以及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威慑性。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受集体意识的公众认同以及政治领袖的政治意志左右的政策选择问题。集体意识对死刑的广泛认同为死刑制度提供了正当性和合法性资源 ,但集体意识具有两面性 ,是交织着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统一体。政治领袖要尊重与反映民意 ,更应当善解与引导民意 ,运用政治智慧 ,作出科学的死刑决策 ,使死刑政策、死刑制度与死刑的适用成为一种理性的实践和实践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和服从,是对政治统治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执政党要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就必须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而执政党若要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不仅要有坚实的硬权力作基础,更要有强大的软权力作支撑。然而,目前,各种原因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造成社会公众政治认同的下降。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因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制度、执政方式等方面加强软权力建设,以提高公众的政治认同,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保持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问题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无论从纵向的历史维度还是从横向的比较维度,都可以看出,国家治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全体社会成员对国家认同的过程,其中穿插着化解和消除形形色色的国家认同危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国家认同问题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各个国家追求发展的目标是相同的,但是,国家认同危机的缘起和面对的具体问题则各不相同,化解的手段也有不同的考虑和侧重。因此,深入探究国家认同问题的缘起、特殊性以及制度化解方案,以保全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孙洁 《行政与法》2023,(10):87-95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三力”为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找到了落脚点。基层干部处于为民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其政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必须深刻领会“政治三力”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把握政治主动;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坚定政治自觉;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强化政治担当。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网络政治现象并改变着传统的政治生态。网络政治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政治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与历史学家,他在有关政治与社会过程、社会运动、民族一国家理论以及欧洲史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国内学术界在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步重视和引介这位学术巨人的思想(董国礼,2007;陈健,2009),因而他的学术著作也陆续有了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正在推动着社会法思想由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转型.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已经开始从一元的政治国家向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分野的转型,权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权利规范从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之后,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在这一背景之下,人民结社的热情越来越高,各种社会团体大量涌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0.
制度认同与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以非人格化的制度为中介,作为政治权力具体表征的各项法律和政策能否获得社会认同,就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判准.制度认同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被迫的,而是建基于认知性期待与规范性期待统一之上的实践证成过程.一切影响和制约人们对制度的认知性期待形成、制度实施效果的因素以及影响每个人规范性期待形成的公民素质,都会对制度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并规定着制度认同建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沟通,农村基层政治沟通研究对农村政治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梳理了建党以来农村基层政治沟通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当下农村基层政治沟通运行中存在的障碍,并从沟通主体、沟通制度、沟通渠道等视角对农村基层政治沟通的健全和完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有着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从政党制度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的必然性,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党的价值理念是政党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其政党价值实现所应坚守的真理性观念,它既具有共时性的特点,也具有历时性的面向。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呈现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守共产党主体性意识和集体觉悟以及组织、动员和信赖人民群众等理念。这三个面向价值理念的实现有三个路径:其一是向下转化为党员的工作作风;其二是向上升华为党员的理想信念;其三是要借助于党组织法治的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14.
学术概念意义上的政治权利的内涵可被描述为公民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参与或接近国家权力成立和运作的、反映公民对国家的能动地位的权利。它是由产生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政治权利、了解国家事务及对其发表意见的政治权利、组织性的政治权利、抵抗性的政治权利等六项子权利构成的复合性权利。同时,欲全面廓清政治权利的概念,还需比较其与参政权、民主权利、公权利、政治自由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党的构成要素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实现的重要条件;党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际效果是判断党的先进性的实践标准;“四个必须”的坚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市场化事实上最先将力作用于执政党。执政党主动地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然后又被动地接受市场化的挑战,进而其只能主动实现自身的转型:执政权威由克里斯玛型向法理型转型、执政体制由全能政府体制向有限政府体制转型、执政方式由集权人治型向分权法治型转型。这些方面的转型从客观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An emerging body of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rison visitation has implication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inmate institutional and post-release behavior, but not all inmates receive visits. The goal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document barriers to visitation from the inmate perspective and describe the perspectives of those who receive very few or no visits. We also describe how inmate perceptions of visits impacts the way one does time and negotiates subsequent visitation. Using data from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 find evidence that inmates make willful decisions when negotiating prison visits that are guided by one’s sense of self and further colored by the perceived social and economic strain on families. Our results challenge the perception of a universally positive visitation experience, and introduce the role of inmate choice in selecting into and out of prison visits.  相似文献   

18.
公民概念之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寻公民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分析普遍意义的公民概念 ,对于我们当今领略宪法意义上的公民之精神极为必要。从古希腊与城邦一体的公民、古罗马时期公民的政治身份与民事身份的剥离、中世纪臣民意识的泛滥、市民阶层的悄然兴起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公民概念的个人理念凸现以及现代国家之公民概念外延法定、内涵趋于泛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公民概念始终以政治权利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