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圣彼得堡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圣彼得堡住上一星期。他会说我已经非常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个月,他会说我已经有些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年。他就会说,我一点也不了解圣彼得堡。如此推理,像我等在圣彼得堡两脚生风暴走三天的家伙,就完全有资格当圣彼得堡的“全权代言人”了。  相似文献   

2.
“圣彼得堡的文化底蕴太深了,深不可测!” “圣彼得堡的文化底蕴太厚重了,厚重得好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圣彼得堡的每一个地方,简直都是一幅幽美的油画!” “圣彼得堡整个城市就像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 …… 在圣彼得堡3天的走马看花,同行的“老记”不断发出许多如此的感叹和赞美。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历史名城,也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它  相似文献   

3.
朝鲜核试验     
《时事资料手册》2006,(6):38-39
朝鲜中央通讯社的报道称,朝鲜10月9日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中社报道说,这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的。报道称,这次核试验是“安全、成功的”,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像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正视克隆人     
克隆羊“多利”在1997年出世时,人们就有一个疑问,人类也可以克隆吗?当时钟转到2002年12月27日,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夏娃”据说真的诞生了。 这名女婴是美国邪教组织雷尔教派所属的“克隆援助公司”的“研究成果”。负责这项实验的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称,5个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了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从未有过的困境,这个局面令很多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的人感到痛心。其实,2013年9月,出席G20圣彼得堡峰会的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短暂的站立会见时就曾说过,“近来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为什么说“不愿看到”?我的理解是,中日关系这种局面不符合习主席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6.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科学家是声望最高的职业之一。科学家受如此待遇,我觉得他们受之无愧。科学家敢于揭露事实真相,从“水变油”、“邱氏鼠案”、“基因皇后”、“核  相似文献   

7.
马太效应“是根据《圣经·马太福音》引伸出来的。书中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科学史家罗伯特·默顿认为在科学界也有类似现象,即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概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被称为“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造成的对人才的埋没,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埋没,它往往不像嫉妒等有意埋没那样引起人们的愤慨和关注,后来人们称这种埋没人才的作用为“马太效应”的前抑作用。它使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8.
辛华 《中国减灾》2010,(4):42-44
他是追逐阳光的全球性环保英雄,又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是入选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唯一的企业家。他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人。由于从事环保产业,2007年他被《时代》称为“全球环保英雄”。他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他就是施正荣。  相似文献   

9.
揭开控制植物结瘤基因的秘密一些植物,如大豆种在田埂边,甚至荒地里,为什么不施肥也能茁壮成长?这是因为根部有一个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自身吸收的“小化肥厂”。科学家们称这种“小化肥厂”为根瘤。倘若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都有这种根瘤,对粮食高产、稳定意义十分重大。因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为将一些植物的结瘤基因转移到水稻等作物上,对根瘤的成因作了大量研究,证实根瘤的形成是固氮菌内10多种基因活动的结果。但这些基因的活动是受什么物质控制的,仍然不得而知。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与洪国藩主持的“生物固氮的分子基础及其化  相似文献   

10.
陈彩云 《群众》2018,(24):67-68
日前,应相关机构邀请,我到俄罗斯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在莫斯科停留几天后来到了圣彼得堡。地导知道我们从莫斯科过来,当即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两个城市的差别:莫斯科相对现代,圣彼得堡则更加偏重文艺;圣彼得堡人认为莫斯科人文化内涵不够,莫斯科人则认为圣彼得堡人不够现代又太“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