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骏  李伟 《统一论坛》2012,(2):64-66
频繁的选举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台湾一次接一次的的选举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分析台湾社会政局发展演变、政治生态变化、政治力量消长的诸多看点和条件,也促使人们对台湾的选举制度和历史作出深入、准确的了解。 一、台湾选举的分类 i.“中央公职”选举 这一层级的选举分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央”民意代表即“立法委员”和“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  相似文献   

2.
钟台升 《台声》2005,(12):30-31
将于12月初举行的台湾县市长选举,是继去年底“立委”选举以后又一次重要选举,它将反映一年来岛内蓝绿阵营政治版图的变化,对未来岛内政治生态的走向都将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因此备受关注—蓝绿对决各就各位即将举行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也称“三合一”选举,是指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县市长选举、县市议员选举和乡里长选举合并为一次举行。选举登记已经正式截止。根据台湾“中选会”统计,岛内23个县市中共有77人登记参选县市长,其中,国民党在20个县市中有提名,民进党在19个县市中推出候选人,亲民党提名4人,新党1人,“台联党”2人,无党籍及未经政…  相似文献   

3.
选举是台湾政治舞台上长期不变的主题,一场选举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选举的开始。五都市长选举落幕以后,台湾社会随即转入了下一场的大型选举,其中包括"立委"选举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尤其是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关系到台湾地区的政权更替,更是岛内主要政治势力和主要政治人物角逐的主战场。不仅国民党和民进党内围绕着提名问题展开了明争暗斗,而且其他一些政治势力也跃跃欲试,企图在2012蓝绿大战的政治舞台中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台湾将举行“直辖市”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及村里长等七项地方公职人员合并选举,简称“七合一”选举。这是台湾首次将所有的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合并举行,是台湾选举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选人数最多的地方选举,被蓝绿阵营视为2016年台湾大选的前哨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台南以及刚刚升格的桃园等六个“直辖市”市长选举,无疑是此次“七合一”选举中蓝绿对决的焦点,对台湾的地方政治生态以及蓝绿阵营的实力消长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红 《统一论坛》2014,(1):8-10
根据马英九执政后作出的选举制度调整规划,从第二任期开始,台湾政局第一次进入“宪政改革”20多年来长达近3年的“选举空窗期”。作为“空窗期”的2013年,制约台湾政治和政局演变的相关因素没有改变,政局演变呈现出的不平静和新动向,带有选举休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22年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以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落幕,反映出台湾地区政治社会的深刻变化。在政治生态上,此次选举反映出绿营实力有限受损、蓝营衰退态势减缓和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有限的政治格局,民进党仍然是台湾地区最具政治实力的政党。在社会民意上,选举结果反映了台湾民众政治参与冷漠化,政党认同影响力下降,以及渴望和平与交流的社会心态,集中展现了对民进党执政不力的不满。在这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民意下,“九合一”选后的岛内政治斗争将更加激烈,社会撕裂会再度加剧。对于台海局势而言,则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是台湾岛内在政治和社会极其动荡和混乱的一年。它经历了“3·20大选”和所谓的“立法院”选举。如果说“3·20选举”是陈水扁当局愚弄和欺骗台湾民众的话,而第二次“立法院”选举则反映了台湾民众求稳定、求安全、求发展的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8.
刘红 《统一论坛》2012,(2):17-19
台湾的“二合一”选举马英九取得连任、泛蓝军拥有立法机构多数席位的结果,不仅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以继续,而且对台湾政局影响深远。 (一)两党政治格局日趋稳固。但有波动 “二合一”选举结果再次表明,“两党政治格局”成为台湾政治舞台的主要组合方式,在今后的几年间,国民党主导政局、民进党在野牵制、第三势力有声音没实力的态势不会改变。究其原因,从源头讲,两党政治格局形成于陈水扁执政后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政治图谱中,科学家具有非常独特的色彩。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近年在台湾政坛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每当台湾选举进入胶着状态,这位学术界的政治家总是冲锋在前,临门一脚,将自己钟爱的政客送上宝座。然而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位科学家作  相似文献   

10.
台湾政局是围绕选举而运转的,选举是台湾政治生活的中心。2010年台湾政局中最大的事件是年底的五都选举,五都选举关系着蓝绿阵营的力量变化,牵动着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政治布局。  相似文献   

11.
在今日的台湾,选举已成为规模最广大、影响最深远、重复最频繁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各类政坛生态与多种政治现象都与选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来,每一轮选举都为台湾催生出一批新的政治人物,伴生出新的游戏规则,形形色色的竞选主张反映出各派政治势力对台湾各类问题的思考。因此要了解台湾地区的政治现状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党再次轮替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民进党未能解决政治贫腐和经济衰退这两项选民最关心的议题.2005年"三合一"地方选举是民进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008年1月的"立法院"选举,初次采取以小区单席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制度,放大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得票悬殊,在"立法院"形成"一大一小"的席次格局,为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埋下了重要伏笔.在2008年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既无法有效整合内部的派系结构.也无法摆脱扁案和激进"台独"路线的困扰,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七合一"选举,中台湾是争夺的关键地区,变数最大,蓝绿重兵集结,尤其是台中市上演"强龙之争",很可能成为改变台湾政治版图的关键一役。2014年11月29日,台湾将举行一次重要选举,即多项地方选举合并后的"七合一"选举,其中最重要的是6个直辖市与16个县市长选举。依岛内政治格局发展态势与国民党执政现状观察,这次选举总体上呈现"蓝守绿攻"、"蓝消绿长"与"国败民胜"的态势。不论国民党能否维持既有执政县市,其得票率与得票数预计会继续下降。选后,"北蓝"  相似文献   

14.
李家泉 《台声》2010,(1):35-36
<正> 台湾新一轮的县市长、议员及乡镇长的"三合一"选举已落幕。这里,我想仅就台湾及祖国大陆媒体采访所涉及的内容,着重围绕县市长选举谈几个问题。应该怎样看待台湾这一次的县市长选举? 从此次选举结果看,台湾17个县  相似文献   

15.
刘红 《统一论坛》2013,(6):60-62
台湾政局以及政治力量的变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台湾政局态势如何,取决于选举结果;观察台湾选举,有必要分析—下影响选举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回顾台湾选举与媒体的结合,一直到其滥化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导向是台湾社会多元化,以及台湾市民社会形成中“人的边缘化”的宿命。  相似文献   

17.
平均每午一次的各种选举是台湾政坛的大事,常常是年底的选举,年初就开始酝酿;前场硝烟还未散去,后场已经摩拳擦掌。选举是政治运动的赛事,智者可以从结果中洞悉政坛走向,看客则从热闹中欣赏人物百态。1月12日,台湾第七届民意代表选举投票日,这次选举虽然被外界评价选情出奇冷清,但因为首次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也较往届更加激烈,笔者有幸做了一次看客——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改造运动”前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崩盘式的失败和丧失政权,是国民党改造的起因。国民党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后重新夺回执政地位。“黑金政治”、“威权体制”、“隐性台独”是国民党沉疴日久的积重;“政治资源”流失、党内派系分裂和政治版图重组使国民党进一步面临失重。国民党改造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其再出发路程异常艰难。改造绩效取决于未来四年三大选举的结果和国民党对台湾新政治生态的应变。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是台湾“大选”前的关键年,蓝绿阵营围绕2012年“二合一”选举展开布局是贯穿全年的主线,国、民两党围绕一系列议题展开激烈较量构成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刘佳雁 《台声》2002,(1):14-16
2001年底的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尘埃落定,民进党成为台湾“立法院”第一大党,国民党失去了长期主控“立法院”的地位,第一次参选的亲民党和“台湾团结联盟”大有斩获,新党几乎全军覆没。国民党和民进党在23席县市长选举中各分获了9个县市,其他政治势力分据了其他5个席位。岛内政治格局的这一新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今后台湾政局产生重大影响。选举结果并未改变岛内民意结构台湾这次选举结果直接攸关朝野各政治势力的实力消长,并继而奠定它们未来几年在岛内政坛上的地位,故岛内6个主要政党和无党籍势力无不倾全力投入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