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赋予个体更多的传播自主性。作为微媒体上规模最大的活跃群体,大学生承担着利用微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神圣使命。微时代大学生自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应有效推动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实现协同一致,形成合力,不断激发大学生群体的自觉主动性,切实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传播优势予以有效推行。  相似文献   

2.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为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各级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毫无疑问要把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排头兵。传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在传播实践中,媒体和媒体人应当紧紧围绕履行职责、恪守原则、突出重点这三个根本要素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当今时代,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自由、开放、互动的传播特点对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兴媒体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平台,同时又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新挑战。为此,党和政府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新兴媒体要依法自律,广大民众要文明参与,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本质上是政治传播,其在当下所处的传播语境是治理时代的政治语境,多元共识时代的社会语境和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语境的综合体,这一语境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路向,即保持政治传播与政治宣传的适当张力,多媒体的融合创新,以及传播话语的日常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传播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继承了理论传播具象化的优良传统、顺应了网络理论传播可视化互动化微型化的趋势。宣讲家网站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传播,全方位、多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融入网民的日常生活,引导网民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网民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新媒体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新媒体不仅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积极探寻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对策,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反应迅速,并善于借助自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来说,这一特点使其极易造成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迫切。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要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社会、生态"三位一体"公共空间具有引领审美取向、彰显集体人格、促进情感交流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路径。广州市"三位一体"公共空间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健康环保与人性关怀、创意梦想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自然生态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塑造多样载体、弘扬标志精神、营造美丽环境,充分展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实现了显性和隐性的价值观教育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凝聚社会共识,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作为最大众化的媒体,电视媒体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顺应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时代需求,电视媒体必须继续强调"始终是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定位,通过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切实担负重塑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构筑文化传播的公共空间等路径,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明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了文化的自觉与转型,使中华文明得以重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生成中,中华文明得到新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强国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要有全社会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有成熟的文化创新体系,有发达的传播体系。必须依靠文化创新体系,通过现代传播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普及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更为广泛。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海量性,交流方式的互动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收到更好效果。但是,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监管的欠缺,部分网民网络素养不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起了一定消极作用。为此,必须构建网络法律防线,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社会大众网络素养,以便充分保障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变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认识到它对大学生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产生的利弊影响,扬利抑弊,确保媒体传播正能量,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大力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困境。因此,自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搭建自媒体教育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影响力;其次,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信息辨识能力;最后,进一步夯实育人基础,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大众化传播的新阵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多元传播主体致使异质社会思潮和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娱乐化传播特点冲击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等。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注重用活细小叙事话语,增强先进典型事迹的网络传播内容转换;加强"微监管",净化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环境;开展素养教育,激发青年成长成才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为主体的微媒体,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机遇,又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需要紧密结合微媒体技术特性,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充分运用微媒体技术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加强议程设置,提升对"微"议题的整合能力、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对"微"平台的主导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对"微"主体的教育能力、完善法律制度,提升对"微"媒体的控制能力是主要路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递抑或意义共享,是人们理解传播的两种不同观念。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践中,侧重信息传递的"传递观",在空间上虽有助于传递效率和覆盖范围的最大化,在时间上却无法满足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和确认。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及其传播的目标指向而言,侧重意义共享的"仪式观",不仅有助于核心价值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延伸,也更益于在传播中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辩证看待藏传佛教的社会作用,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从而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藏传佛教界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增强藏传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藏传佛教的发展革新;支持藏传佛教界充分发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在传播中面临诸多困境,影响了价值导向功能的发挥。"功德银行"开创性地将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从学术语言转化为群众生活语言,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推进,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机制与路径,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意高远、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五十多个场合提到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主体教育,达成思想共识;运用形象塑造,产生心理认同;涵养文化沃土,确保内化于心;注重实践养成,实现外化于行;搭建多维平台,建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