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责任的有无是现代法律援助与传统法律援助相区别的标志。现代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在立法上、经费上、机构设置上都有充分体现。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晚但起点高,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距离。为缓解法律援助的需求矛盾,我国在确定国家是法律援助责任主体的同时,又将法律援助规定为律师的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这个群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法律对每位公民人权的保护都是平等的,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每位公民都可通过法律赋予的诉权,通过诉讼的方式寻求司法救济。然而,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只能依靠国家的法律援助实现自己的诉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津助是法制观念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义务行为,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发展、建立和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思路四个方面粗浅地论述了法律制度,以期早日实现我国法律援助的社会化和制…  相似文献   

4.
民事与行政案件法律援助的现行范围是应分配正义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而建构的,其目前的发展趋势足以满足其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但从法律援助与司法正义的关系角度观察,民事与行政案件法律援助范围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在新时代语境下追求司法正义,应将一种特殊案件纳入民事与行政案件法律援助的范围。在这种特殊案件中,一方陷入了一种实际上对抗不平等的困境。这类法律援助可以借鉴英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来建构。在民事与行政案件法律援助范围立法扩大到这类特殊案件之前,可以鼓励高校法律援助组织先行试点。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的法律援助制度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秀丽 《理论前沿》2007,(12):39-40
本文通过分析和谐社会与法律援助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阐明实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有序必须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应尽快改变我国法律援助的现状,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项向社会弱者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重要制度,法律援助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所普遍采行。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定性法律援助"是一个聚讼不已的问题。伴随着法律援助从个人慈善行为向国家制度的演化,"权利论"和"责任论"成为法律援助定性讼争的主要学说。究其实质,法律援助旨在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是对形式平等的一种理性反思,与20世纪70年代勃兴的发展权具有逻辑、历史和现实的契合性。作为发展权的具体表达之一,法律援助制度的良性运行依存于主权国家。从中国语境出发,理顺法律援助工作过程中的人、财、物关系、优化国家供给与社会供给、促进法律援助向公民法定权利的进化是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梁桂芝 《理论前沿》2007,503(14):21-23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虽然同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确保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但由于两种制度实施的主体、审查程序、适用范围、条件等不同,造成两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协调、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两种制度的功能发挥,使受援人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法律帮助。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实现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机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我国的司法救助并没有明确国家责任,难以担当起法律救济的重任。而刑事补偿制度明确了国家的责任,弥补了司法救助之不足,在与之相关的国家赔偿制度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其更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建构的必要性。其中,刑事补偿参与主体、补偿范围和标准、补偿程序和追偿程序的界定及设计是刑事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法律援助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援助主体之间在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产生的以法律援助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法律关系,文章从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分析了各类法律援助事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司法责任制是新一轮司法改革重点强调的关键机制,而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由裁判者负责"的重要制度,是司法责任制的重要方面。在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探讨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的重构,需要明确法官司法责任的界限,合理划定追责范围;明晰权责主体,将主审法官与合议庭成员作为主要追责对象;结合法官惩戒委员会的改革设计设置追责主体以及严格法官惩戒的追责程序,强化法官职业保障。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的重构应当以确保法官独立行使职权为核心前提,进而实现严肃惩戒法官违法违纪行为,监督司法活动,保证司法公正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对待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上,国家实现"管理"向"治理"观念上的转变,提倡社会共治,从主体、目标、关系、方式等方面实现模式转换。除此之外,治理内容之"善"至关重要,而"善治"之前提,即为良好的国家环境,国家对良好环境负有积极营造的义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国家除了立法义务之外,其义务内容多样,可从概括内容和具体内容两方面进行讨论;其具体义务主要由国家各机关以履行职责的方式,代表国家履行国家义务,并且在各机关内部,存在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以此督促各机关正确履行职能,促进国家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12.
社会援助是为贫、弱者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的一种救助。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以社会法律援助作为补充。从发展趋势上看,法律援助应从法律救助逐步过渡到兼有救助和福利双重性质的制度,并应不断扩大援助范围、增加援助内容、科学划定援助标准。  相似文献   

13.
法律援助又称为法律救助或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它是法律的公证性的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重视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救助制度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农村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我国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应逐步降低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渠道增强资源配备,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建立法律援助联动机制,尝试将非诉调解纳入农村法律援助形式,不断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方式;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其本质是一种政府责任。政府应当通过财政供养公职律师,或者通过财政预算等间接方式购买社会法律服务提供给弱势群体。政府应坚持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公职律师和法律援助等政府法律服务资源,调动高校法律专业师生等社会法律服务资源,以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法律援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司法救助基于司法为民的理念被界定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义务。我们在追求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意义和制度目的的达成时,不得不思考怎样有效负担司法救助的成本。在司法救助的新旧规定中,有关其成本的分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白。探索从实践带向立法、设计可操作性的司法救助成本的负担方式。  相似文献   

17.
法律院校作为法律人才的聚集地 ,既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任 ,又面临着众多社会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高校承担法律援助工作既有可行性 ,又有必要性。虽然高校法律援助人员在身份、资金、时间等方面存在冲突 ,但是只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可以通过有关部门降低准入条件、政策扶持、量化案件数量质量等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切实得以实现.对于那些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各项诉讼费用的公民,无偿提供各种法律上的帮助.以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法制度.原司法部部长肖扬指出,法律援助是国家的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为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实际上是扶贫、扶弱、扶残,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从以上概念不难看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制度是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保障公民享有公正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权保障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法律援助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国家对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受到严重损失但没有得到充分补偿的被害人及其亲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物质补偿的制度。其理论基础在于公平正义理念的彰显、国家基于契约义务所产生的责任的实现和恢复性司法的要求。为化解被害人因获赔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我国应当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