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怠政"官僚作风愈加泛滥,削弱了行政效能,也疏远了干群关系。理想信念的缺失、一些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不足以及反腐败触及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潜意识的抵触成为官不为的主观原因;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标准体系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完善、容错机制的缺乏和干部淘汰机制不健全是"怠政"的客观原因。治理"怠政"应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的素质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怠政"问责制和干部淘汰机制,发挥大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调动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怠政"既由来已久,也是当下一个突出问题。当源于封建官僚体系的官本位的优越感、寻租和庸治的常态化以一种历史镜像投射到现代中国时,必然会遭到现代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的拦截,并发酵出新的问题——怠政。地方公务员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一线供给者,更是维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府际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从地方公务员管理制度着手,祛魅与治庸双管齐下,在制度规塑公务员行为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剥夺感,疏导由于地方公务员怠政行为造成的行政阻塞。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反腐和整风肃纪的高压态势,然而地方政府却庸政懒政现象突出。懒政不仅表现为官员的不作为,而且体现于普通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之中,表现为消极、推诿和拖踏。基于中部D县的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县域治理中的懒政问题与基层公务员收入变化相关。基层公务员懒政不仅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影响基层日常治理秩序。因此,如何在整风肃纪的同时发挥好公务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官僚体制的有效运转是一个值得广泛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县域政治生态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县域各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探索,当前县域政治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呈现出新气象。调研表明,县域政治生态还存在"微腐败"案件多发,懒政、怠政现象蔓延,执纪监督薄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新抬头,地方先进文化引领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从重视"微生态"治理,创新激励手段,强化薄弱环节执纪监督,转变工作作风,弘扬地方先进文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稳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一支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型"干部队伍。因"多做多错""怕逾矩、恐追责"等心理的影响,导致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存在"懒政怠政""拈轻怕重""畏首畏尾"等问题。这亟需从健全制度规定,明确容错机制运作规范、强化容错机制宣传,提升干部制度信任、完善监督机制,促动容错机制落到实处、适时动态调整,筑实"企业家型"干部保护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健全容错机制,消除干部在开拓创新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其进一步张扬"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央与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推进国家现代化与实现中国梦的新政策新举措,对当前的公共行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十八大以来山东曲阜市基层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成本减低、效率提升、行政生态优化与群众满意度提升四个方面。基层公务员的激励主要体现在约束、激励与保障三大方面。激励效果分析从现实与理论两个角度展开,从晋升制度化、竞聘上岗、大度用人、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等五方面提出了针对基层公务员激励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7.
德沃金的整体性理论表明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都必须保护每个人的道德和政治权力,以便公共标准能够表达正义和公平的一致观念与做法。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法律关系主体在尚未构成犯罪的情形下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可界定为广义的行政违法,整体性行政违法无疑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公益的侵害。在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分析腐败的成因可以窥见其某种程度上符合行政违法的概念定位。当前高压腐败态势之下,腐败具有多种形态:交易型腐败、寻租型腐败等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一些懒政、庸政、怠政等"软腐败"却出现了抬头之势,此种"不为型"的"塌方式"腐败造成了整个行政运行环节的瘫痪。然而反腐败治理过程中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遏制此种不良趋势,由此需要行政法进行控制,在行政立法、执法以及司法过程中做到去利益化,同时在不同部门之间做到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8.
论公务员培训激励模式的构建——以期望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为基础,从努力-成绩、成绩-奖励、奖励-满意三个环节出发,分析了公务员培训激励存在的问题。根据期望理论,解决公务员培训动机强度不高的问题,须抓住“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培训奖励”三个关键的要素。由此,文章构建了由这三个关键要素组成的培训激励模式,为解决公务员培训激励失效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良性发展的行动指南。当下我国艰苦偏远地区乡镇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存在"正义性和效率性"双重不足的缺陷,部分公务员的高收入遮蔽了艰苦偏远地区乡镇公务员低收入的现实。期望在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把分配正义为主的激励理论和艰苦偏远地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优化艰苦偏远地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公平激励理论为基础,建立工作激励的分析框架,对不同情境下的公务员激励的效果进行分析,由此探求公务员激励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不断改善公务员激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激励--保健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公众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公众的不满,不会带来满意感.在激励--保健理论的指引下,公务员应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等观念,向公众传递高价值的服务,从而赢得公众的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公务员激励的前提“人性”的辨识,提出应以“复杂人”界定为前提,运用“同步激励”理论来指导公务员的激励管理。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核心环节的公务员绩效考评,也是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中备受关注的部分。公务员绩效考评具有目标导向、奖惩激励、雇员发展及管理沟通四个方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公务员绩效考评实践中,这些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梅继霞博士的著作《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体现了以下特色:一是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目标协同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二是建立了分层分类标准化的公务员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公务员绩效量化评估模型,四是探讨了公务员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及"顾客导向"的多元化趋势。研究结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现实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取向的确立,我国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多级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层层委托代理产生上下级利益偏差和背德行为、政府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奖惩机制不灵活、干部提拔上的不正之风以及治民导向的立法理念等多种因素,一些公务员责任意识仍然淡薄,影响了政府形象和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借鉴管理学激励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从政府层级及其机构设置、激励约束机制、问责文化塑造、政府工作方式变革四个层面构建了合力工作机制,旨在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来提升公务员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对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具有实践价值,应从薪酬体系、精神激励、晋升制度、培训与民主管理等方面入手,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公务员职务职级管理制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此次"薪政"改革,经历了多轮调整。从"小灶中灶"到1956年的30级管理制,再到2006年的27级管理,公务员职级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待遇由依赖资历、级别向职务决定转变;级别待遇差距不断缩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多倍不断缩小;级别跨度与职务大小呈负相关关系,职务越低,级别跨越越大,使得基层公务员在不提升职务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断提高级别和工资。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报考热"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显示了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成效,在利益、文化和现实维度也折射出诸多负面效应。公务员"报考热"反映出三大问题:体制性约束影响优秀人才选拔,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尚需建立与完善,职业流向的单极化导致市场失利,社会失范。要从根本上引导公务员"报考热"趋于成熟化和理性化,必须建立动态的公务员录用机制,逐步完善卓越的公务员管理机制,真正赋予公务员退出机制的保障地位,同时需要努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警察媒介形象深刻影响着受众对警察群体的认知与判断。以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为审视视角发现,警察媒介形象是多元化的,以积极正面的执法者和服务者形象为主,但同时也是被无端纠缠与暴力袭击的受害者以及懒政怠政、徇私枉法的违法者。通过个案分析发现,涉警报道凸显了新闻叙事的故事性和对警察形象的卷入性,但在发挥批评功能时却避实就虚,存在着对警察形象的过度消费。自我审查机制和利益驱动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是新闻生产的内在机理,也是警察媒介形象呈现的重要动因。公安机关应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功能与运作现状,高度重视警媒联动工作机制建设,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警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构成了现有的农村民主治理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民主选举受干扰、组织间关系不清晰、功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以农户行为动机为基础,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出发研究,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现有机制存在着"激励不兼容",如激励村民参与选举的因素和约束参选者公平竞选的因素失灵,激励村干部不当利用权力的因素增多而权力约束机制失灵,激励村干部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因素增多而维护农民利益的因素弱化,"村两委"职能重叠等。因此,农村基层组织优化应从重建村民会议、成立村务工作小组、建立农村公务员、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加强党建工作强化核心领导地位五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云南省安宁市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问卷调查的结果,即"在‘付出大于回报’的情况下,被测者的职业倦怠程度会更为严重",以心理工作环境"失衡"为切入点,探析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在主观"失衡"方面,个人对于"回报"期望过高而不知如何"付出";在客观"失衡"方面,一是组织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保健因素"不高",激励因素"不足;二是偏低的社会公众信赖度削弱了基层公务员的个人成就感。因此,有效预防和纾解职业倦怠需个人、组织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