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计除叛徒现在,谭余保绞尽脑汁考虑的下一步,是如何除掉大叛徒周杰。周杰的叛变,是棋盘山会议后,湘赣游击队最严重的叛逃事件。以周杰临时省委常委、又任过军区参谋长和红五团团长的身份投到敌人一边,足以给红军游击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家伙对于红军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包括活动地.久、联络暗号、给养来源等,克不熟悉。在他的带领下。只3天时间,白军就在棋盘山一带烧光了游击队的寮棚,破坏了6个接头点。还有一次摸到了临时省委的驻地。要不是特务队奋力抗击,谭余保等人也突不出去。谭的女儿娇仔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丢失的。周杰是向…  相似文献   

2.
陈琦 《广东党史》2011,(12):45-46
童年的时候,常常回到住在乡下的祖母身边。祖母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莫过于她那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水桶的身姿了。记得,每天清晨,祖母总是很忙碌,她早早地起床,然后,便挑着一担水桶到井边挑水。有时,还在梦乡中的我,被祖母往水缸里倒水的声音惊醒,当看到祖母那瘦弱的身躯时,我便盼望着祖父有一天能从遥远的地方回来,帮祖母挑水。  相似文献   

3.
泸州市合江县二里乡大草坪村小学校唯一的老师喻真英自1982年起,在山里小学代课31年:从当初的5位老师到只剩她一个,从当初的300多个学生到现在的28个孩子,48岁的她见证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变迁。9月5日,蒙蒙细雨,晨曦中的大草坪村小学校显得格外静谧。雨丝从平房的屋檐下滑落,拉出水汽朦胧的帘幕。雨点打落在水泥地操场上,发出轻轻的“啪嗒”声。喻真英穿着红色的薄毛衣,到教室尽头的猪圈去喂猪、挑水浇水。忙完这些,喻真英开始做自己的早饭以及为学生的中午饭做些准备。  相似文献   

4.
叶大妈这辈子命真苦。中年丧子,老年丧夫。人生的两大不幸都让她摊上了。无儿无女但她仍然有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里有“女儿”、“女婿”、“外孙女”。她在这个家里幸福地生活着…… 叶大妈真名叫叶翠兰。九团基建公司的一名孤寡老人。 叶大妈和丈夫李毅,70多岁了。行动不方便。虽然有自来水,可那水咸无法饮用,做饭用的水要到800米远的地方去挑。老俩口却挑不动。每次挑水都用两个水壶去提。邻居蒋朝华见老  相似文献   

5.
两次谈判显威风游击队主力由陈毅带领下山了,谭余保仍然带着80多人留在深山。用他的话说,凡事得留一手,国民党反动派信任不得,要防备重演当年的“马日事变”,在最坏的情况下留些老本是必要的。已经是雪花纷飞的寒冬腊月了。虽然茅棚里有了炭盆,有了棉被,但整天在茅棚里窝着总不是办法。这天,谭余保同特务队的几个战士到后山窝打猎。不到半个时辰,就打到几只山雉,一只黄虎。众人正在说笑之间,忽有值勤的特务员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说:“谭,谭主席,项、项英来了!”大家听说中央东南分局书记来了,一定有大事,方才的轻松心情减了…  相似文献   

6.
老和尚派三个小和尚下山挑水。第一回合:老和尚说:"各自下山挑水,不能走相同的路。"1号小和尚顺着山路下山,在河边挑水回来,老和尚说你这是直线思维;2号小和尚逆着山路到后山深井打水,老和尚说你这是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7.
有两个和尚住隔壁,所谓“隔壁”就是相邻两座山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4,(23):41-41
战国时期魏国人曹某有一美一丑两妾,长得丑的那位受尊宠,长得美的那位受冷落。问及原因,曹某回答说,长得美的自以为美而傲慢,我不觉得她美:长得丑的自知其丑而谦和,我不觉得她丑。可见有贤德之行却无自以为贤之心,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爱戴呢?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8,(9):119-120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南部县大王镇繁荣村党支部书记毛崇文正在自家楼上看书。“不好,地震了!”毛崇文一声大喊惊醒了正在午睡的妻子。他却来不及考虑妻子的安危,向同村86岁的刘德珍老人家飞跑而去。刘德珍的儿女都在外地,她孤身一人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土墙瓦房里。这些年一直帮老人挑水的毛崇文,深知地震将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谭余保,湖南省茶陵县人,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入了党,后来上井冈山参加了朱毛红军,成了职业革命家。1932年8月,谭余保当选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1933年升任为主席。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以后,中央决定退出中央苏区,命任弼时等率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留下中共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和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彭明辉等继续坚持湘赣苏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1.
昨天,本来是我一友人非常快乐的日子,两年来她朝思暮想的宝马终于到手。亲自驾车前来,要香车宝马载我去吃饭。她清早就从武昌出发,两个半小时还没有到我家。塞车了!我劝慰:塞车好!正好在大街上缓缓展示!信息来信息去,我尽力维护着朋友的快乐。结果快乐还是不幸夭折:宝马与一辆出租车擦了,崭新车门两道深痕!朋友在电话中哭着爆粗口,  相似文献   

12.
夏远生 《湘潮》2013,(6):10-12
1954年11月2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武昌到长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回湖南。在长沙,毛泽东专程探望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程潜,听取了“三周一谭”(即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副书记周里、周惠,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的工作汇报。  相似文献   

13.
1932年8月,谭余保担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当时主管肃反的省委负责人要把胡耀邦、王恩茂、谭启龙等3个红小鬼当作AB团抓起来,谭余保主持正义说:“这3个红小鬼,是放牛娃出身,年纪小,不会是AB团分子,不能抓!”中央巡视员冯文  相似文献   

14.
“犟姐”(小小说)石怀森"犟姐"真名姜洁,是我阿舅的女儿。她人长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但为人实在,办事时爱认死理,是"巷子里扛椽子──直夹直去"的那一类人。所以和她熟的人都喊她"犟姐",而不叫她的名字。高中毕业后,"犟姐"考上了粮校。去年8月她从粮校...  相似文献   

15.
母爱的距离     
随水漂翔 《党课》2010,(6):90-92
我喜欢看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有一期节目中有一个18岁的女孩子,她是一名广告模特,长得美丽、鲜亮,能歌善舞,只可惜刚闯到第二关就败下阵来。主持人在替她惋惜的同时,随意问了一句:“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北京的吗?”  相似文献   

16.
正川江的挑水行当川江沿岸城镇依山而建,自古居民守着奔流不息的大江,吃水用水都去江边挑。挑水回走的路坡陡梯长,非常难行。遇春冬水枯,江边露出沙滩或乱石堆,行走更加艰难。据《重庆市公用事业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末,重庆城沿江码头有很多"水桶栈房",住着邻近农村来的约2万名苦力,他们挑水为生,供养家人。因挑水的人多,川江和嘉陵江码头一带街巷的地面,长年都是湿漉漉的。  相似文献   

17.
绝处逢生1935年5月初的清晨。乳白色的浓雾,稠得象流动的奶汁,地属茶陵县境的太平山深处,湘赣省苏维埃主席谭余保同另两个人,手攀柴藤,在无路的山林里穿行。不住地掉下来的雨点似的雾珠,将他们全身淋得透湿。这并不影响他们的速度,3个人的身手都象狸猫一样地机警、轻捷。走在前头的年轻后生,是谭余保的贴身特务员谭冬息。谭冬意在家里就练过武打,这些年跟随谭余棵,得益于谭的传授,武功大增,比试起来,六七个壮汉打不倒他。走在后头的清瘦中年汉子,叫刘发云,系原湘赣省保卫局局长,现任湘东南特委书记。这次随谭余保出山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以谭余保为首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曾于1936年5月至12月率部在宜春县南部的洪江乡古庙村境内瑞庆塔(地名)驻留了6个多月。这一史事,未能引起党史、军史界应有注意,一些史书中对此记叙或不详,或缺。为此,我们特就近年来征访的史料,对湘赣临时省委在宜春活动的史事作一补遗。 (一) 湘赣临时省委转战宜春的前因,要从棋盘山会议说起。 1935年7月,湘赣省苏主席谭余保在莲花县棋盘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这是在原省委书记陈洪时叛逃后,为挽救湘赣苏区斗争危局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产生了以谭余保为首的湘赣临时省委、湘赣省军政委员会和游击司令部,重新组建了核心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熟知谭余保。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谭余保以湘赣省代表团团长身份率团出席了这次会议,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在大会报告中称赞了湘赣边区的茶陵、永新、吉安县“有进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结情木腊山     
19年前,一段千里姻缘,把王琼从云南省文山州带到了贫穷荒凉的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打铁都的木腊山。她与当地青年鲁廷学结婚后每天到山上捡柴、挑水,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干活。双手被荆棘刺伤流血,脚上打起了水泡,双眼让浓烟熏得充满了血丝,她哭过,但她没有后悔过。经常收听广播看报读书的鲁廷学得知个人可以承包荒山的信息,看到因两次遭火灾和被砍伐、偷盗变得荒秃秃的木腊山林场,心中燃起了让木腊山重披绿装的热情。于是,小两口承包了木腊山2500亩荒山,全家搬到林场住,开始了他们造林、护林生涯。要绿化2500亩荒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