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赫彤同志在《白居易作品中的异读字浅析》(原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中的一字两读现象,文章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但作者混淆了多音字(词)和异读字(词)两个概念。所谓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同一个词里有几个不同的读音,如今天北京话中:  相似文献   

2.
杨伟东 《中国审判》2013,(12):28-29
<正>无论私法模式还是公法模式至今仍能发挥作用,关键要素之一是能努力在模式内或框架下寻找到相关资源达到相应的目的。在国家赔偿中,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确定存在不同做法,由此形成了不同模式。分析这些模式,对理解和完善我国国家赔偿制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研究的合理模式"中的三个关键术语langage,langue与parole,在中英各两个译本中的译写因译者的不同理解而有所差别,但这些差异却给研究者深入理解该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从本体论角度来看,langue与parole是langage的一体两面,不可割裂开来;而从方法论视角来看,1angue与parole的分离却是现代语言学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鼻骨骨折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经常遇见,依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十条规定"鼻骨线形骨折伴明显移位的"构成轻伤。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因医学检查方法不同,对同一骨折是否移位报告不一,给鉴定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对"明显移位"没有量化标准,实践中不容易操作,不同的鉴定人对"明显"二字有不同的理解,导致同一案件因鉴定人不同,  相似文献   

5.
简析全国人大常委会《补充规定》对贿赂罪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简称《补充规定》),对贿赂罪作了修改补充,笔者试作简要分析. 一、明确了“贿赂”是财物贿赂是被行贿人利用而为受贿人所追求的目的物,弄清“贿赂”的含义对于划清贿赂罪与非罪、贿赂罪与其他罪的界限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过去我国的刑事法规在描述贿赂罪的罪状时,都只是用了贿赂”一词,而未作进一步的解释,以致长期以来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上,对“贿赂”二字存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贿赂是指财物,包括金钱、实物和财产性利益;也有的主张贿赂除财物外,还包括不正当利益.按不同的理解,对同一案件的处理结果可能截然相反,例如,一方以色情诱使对方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泰方言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声调的平仄一律变送气清音,这跟赣客方言极为相似。近百年来,由于共同语的强烈冲击,一些字产生了文白异读,文读变为不迭气清音,而声母的送气与否与调类的分合关系密切。它们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古全浊上、浊去通泰片西部今归阴平,东部归阳去,历史上通泰西部的全浊上、浊去是怎样一步步并入阴平的?又为何未并  相似文献   

7.
论事实解释——对事实认定中一种潜在机制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原本就存在解释,事实的认定离不开事实的解释。解释事实的前提是理解事实,理解事实需要具备理解的要件——前见。事实应作为解释的客体对象的同时又限定了解释的视角。规则留出的种种空白必然经法官予以填补,法官也借助于这些空间张显出对事实的个性化评判。解释不是一种事实的原本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一种个性化的建构事实"血肉"的行为。实现忠实于事实的要求有两个困难:一是究竟有没有"原事实"会形成不同的解释;二是对"原事实"的识别不能离开现实的因素。事实解释应受约束于各种可能性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确保了解释符合事实的理性方向。  相似文献   

8.
"灋"字的形成代表了先人对文字形成时期有关法现象的朴素认识,探究"灋"字的起源与古老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法文化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古文字在战国至西汉中期在形体上发生演变,而古"灋"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演变成"法",在目前出土可见到的实物材料中所见法字,可以为我们大致展示出这个演变的过程.从"灋"到"法"的变化,一方面是古文字演变大趋势使然;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同时期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基础情况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法字所表示的字义相应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在日常使用范围中今"法"到逐渐取代古"灋"的强大内因.所以,古"灋"到今"法"之变化,是继考察"灋"字字源后,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秦汉之际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我们在办案实践中,对刑法这一条文中的“明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凡是以营利为目的,为犯罪分子窝藏或者代为销售赃物的,都构成窝赃或销赃罪;也有的对“明知”二字单纯理解为:必须是犯罪分子亲自告诉窝藏、销赃者,或窝藏、销赃者亲眼看见犯罪分子用犯罪手段得来的赃款,赃物,而予以窝藏或者代为销售的才为“明知”,除此之外都不能视为“明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卧姿笔迹鉴定提供识别和评断的参考依据.方法 比较108个不同书写水平者的仰卧、左侧卧、右侧卧及俯卧笔迹与正常坐姿笔迹特征上的异同点,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卧姿笔迹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可能的变化原因,并分析卧姿笔迹检验的要点.结果 卧姿笔迹在字体、写法、错别字、笔顺、字间组合和单字的基本搭配比例等特征上较稳定.这些特征可作为本质特征使用.4种卧姿中,俯卧笔迹特征最稳定;书写水平高者笔迹特征也较稳定.结论 卧姿笔迹鉴定应结合卧姿笔迹特征变化规律,准确判断笔迹的形成条件,去伪存真,做出科学的评断.  相似文献   

11.
心理创伤一般指由天灾人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的模型.荣格发展了一个从心理分离到形成不同情结的多元模型.荣格最初认为人格是分离的,后来他发现心理创伤是有情结的,它只是许多心理情结中的一种,而情结不仅有分离性,它也有聚合性.弗洛伊德强调人格是纵向分离,而荣格则强调人格是横向分离,横向分离形成情结.  相似文献   

12.
"以"字处置式形成于先秦时期,它的形成经历了"连动式—工具式—处置式"三个阶段。在连动式"以_(动词)+N_1+V+N_2"中,当"以"表示"使用"义时,"N_1"可以理解为"V+N_2"凭借的工具,因此"以"逐渐语法化为工具介词。在工具式"以_(介词)+N_1+V+N_2"中,"以_(介词)+N_1"可以看做是对"N_1"的强调,由此"以"可以理解为焦点标记,在双宾语句式的影响下,形成"以"字处置式。由于"以"字处置式是由"以"字工具式演变而来,因此"以"字式具有多义性,影响了"以"字处置式的发展,从而为"将/把"广义处置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医疗侵权案件中技术损害以过错归责.《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务进一步指明须遵循“推定过错”之例外,但学界对此处“推定”二字的理解有极大争议.本文通过介绍分析“过错推定说”、“过错认定说”、“不可推翻的推定说”几种主要观点,认为该条文中“过错推定”应作过错认定理解.同时认为该条文中导语部分的文字表述责任性质含混、有逻辑错误,进而提出了对该条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鼎彝铭文中,很多表地名、人名的字比较难以辨识。有些字虽能隶定,但不知音义;有些字虽拟了音,然而又疑不能决。因为这些字多不见于后世典籍,而又不能从“六书”角度予以解释清楚,阙如存疑者,往往而是。笔者在认读这一类字时,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字的构造比较特殊,用传统的“六书”方法已不能解释。这类字的构造特点是:构成字的两个“文”或“字”,都是表声的,也就是说两者都是声符,为区别文字学中“皆声”的名目,姑且把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的法律观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阐述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确立过程,揭示他的法律思想特点,将为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法学的形成和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的理论来源提供一把历史钥匙。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确立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6.
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法律文化的含义目前,在日本对法律文化(亦称"法文化")虽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完备的概念,在法学教科书和法学辞典中也找不到这个词以及关于该词的解释、说明,但法学界对此已作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发表了一些专著和大量的论文。从这些著作和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学者对法律文化的含义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表示的内容虽然主要是法律制度、设施等,但基本精神植根于人们的观念、意识中。东、西方法律制度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法律所得以产生、发挥社会功能的文化背景不同。而这种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基本的因素,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或法律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  相似文献   

17.
就大学相对于政府的法律地位而言,公法学界有关大学自主之"授权"说与"自治"说会带来不同的法律后果;对大学自主权合法化理由的话语分析可以揭露隐藏的社会共识;而探究此社会共识得以形成的背景则可帮助我们明确大学自主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定位问题其实包含了立法者需要面对的政治判断与价值选择,而一种"影子立法者"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类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判例不是制度上的法源,但具有事实上的先例约束力,是事实上的法源,在形成 、创设法规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如何抽取判例的问题上,法官和学者基于对判例本质的不同理解而采用不同标准,前者不区分主论和旁论,后者则严格区分。只有最高法院有变更判例的权限。在刑事法领域,根据判例变更是否对被告人有利,对其溯及力有不同认识;在民事法领域,最高法院不禁止判例变更的溯及性适用。  相似文献   

19.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揭示了<广雅>沿用<尔雅>"二义同条"之例的种种具体现象.<广雅>"二义同条"的"二义"之间,有的有内在联系,解释字只代表一个词;有的没有内在联系,解释字代表两个词.<广雅>中还存在"三义同条"、有的被解释字与解释字都表示两种不同含义、解释字代表两个同音同形异义词等"二义同条"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介绍美国公司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对理解在公司资本主义体系内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确,资本主义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封闭持有的产业资本主义、银行金融资本主义、以债券等固定投资而非普通股作为公司融资首要方式的资本主义,以及国家导向资本主义。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在世界上都存在过,而且都是美国在20世纪转折之前可选择的方案。每一种形式都有略微不同的目标,对公司目标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