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通过对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著作的研究和对大半个欧洲的考察,化费了20年的心血写成了《论法的精神》。这本书是孟德斯鸠一生辛勤研究的成果和理论总结,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可以说,它是一本资产阶级法学的百科全书。(《论法的精神》出版于1748年。它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孟德斯鸠生活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  相似文献   

2.
在《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中,政体理论是其贯穿本书的一条思想主线。孟德斯鸠将国家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立足于对古代共和国考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共和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3.
政体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反思政治生活时的一个恒久主题。政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政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的著作有《波斯人的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书.特别是《论法的精神》一书,曾被同时代的伏尔泰誉为"理性的法典".他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孟德斯鸠之所以获得大的声望,是因为正当他埋头著作时,法国的政治气候,"雷雨将  相似文献   

5.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通过这本书很好的贯彻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理念,执行了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的重要任务。《论法的精神》所提出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等重要概念和书中所采用的独特的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对后世的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制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成为近代法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时 《法制与社会》2013,(25):244-245
作为孟德斯鸠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其中概括了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由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其主要思想是权力制约思想。而我国的法治建设当中现行的法律标准正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启迪。此外在《论法的精神》当中蕴藏着的综合系统的方法和唯物主义等方法,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中的法学应用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笔者在研读《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基础上,对其中蕴藏的法律精神和文本的评析进行了深刻的解析,深化了对《论法的精神》的认识,并从中寻求可为中国法制建设需求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这种论述的基础奠立在对自然状态的研究之上,而其目的是为了给分权理论作铺垫。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根据统治者人数的不同,他又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政体与贵族政体两类,并且深入研究了不同政体的性质及原则。孟德斯鸠在政体理论的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值得关注,人们对他认为什么样的政体更符合正义这一问题见仁见智,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可能对现实政治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一本法律刊物中谈到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政治法律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等,从‘刑罚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等理论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这在同封建统治阶级滥用死刑、残暴压迫作斗争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据我所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虽然反对酷刑,反对滥用刑罚,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死刑。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里。孟德斯鸠从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原则出发,论证实施死刑的必要性。他说:“死刑就象是病态社  相似文献   

9.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认为以权力制约权力,方能防止权力滥用,并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了大量评述,抨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孟德斯鸠的思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大量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视地理环境为影响民族精神、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组织的直接原因,后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否真的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一切,还是说学界有所夸大?在引进地理环境决定论近百年之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还有生命力,怎样才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方宁 《法制与社会》2010,(20):289-289
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广泛引用世界各国及历史上的政治法律实例,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引用和论述虽然所占篇幅不是最大,但在总共31章中有21章提及中国的内容,其中有9节是以中国为主要论述内容,孟德斯鸠由此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孟德斯鸠的学说和思想集中系统地体现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他是西方法学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但是有关其立法思想的评述却不多见.事实上,<论法的精神>亦是一部具体深入探讨如何立法的著作,包涵着丰富的立法理论和生动的立法实例.孟氏持积极创制的立法观,寻求影响立法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提出一系列立法技术要求,以阐明如何创制适合特定社会的特定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利,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利"。本文通过对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之前已经存在的分权思想进行分析,在全面理解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实质和理论贡献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启示,对我国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文本探讨了法的一般精神及法的过程,具体分析了影响法的因素和法自身的发展历史。文中指出《论法的精神》主要采用了一种自然论的研究方式,也就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器重生活的人的影响,进而对人所适用的法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严复翻译出版了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和英国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今译《社会学原理》)。《论法的精神》为孟氏的代表作,它以法为中心,研究和讨论了经济、政治、宗教等社会环境和地理、气候、国土、人口等自然环境对法的影响,因而被认为是法社会学的导源之作。此外,马君武也翻译出版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赵兰生还译出了《斯宾塞干涉论》等,对法社会学的引进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哲 《中外法学》1991,(6):48-51
<正> 西方社会的法律文化十分发达,历代都留下了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法律理论或学说被后人所称颂和继承.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等一大批世界名著,都闪烁着西方法律文化的异彩.一般说来,西方政治学和法学著作往往反映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言“司法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孟氏所言之司法权,实质上是刚刚从立法及行政中脱胎而出的原生形态的司法权——市民性司法权。政治与权力去中心化的市民性司法权,不具有组成国家政制部分的本质属性,成为政治上的不存在。司法审查的确立使司法权进化为一种政治存在。这是司法参与制衡、保障人权的需要,是对民主不信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彭中礼 《时代法学》2014,(2):119-120
正法治是人类文明共同智慧的成果,所以当前世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法治来治国理政。但是法治的发展却没有共通性的普遍真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基于其自身特色的法治实现道路。每当我们捧起孟德斯鸠的那本传世名著《论法的精神》之时,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无不是对特定民族法律特色的概括,当然也是对实现法治不可能存在普遍真理的诠释。孟氏的这一观点又被后人进一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滋养,并由此而塑造出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评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虽然有必不可免的"误释"、"误读",使得孟德斯鸠所设想的中国和所观照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由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这种偏见与卓识并存、想象与智慧同在的互为矛盾的文化观及构成这种文化观的否定思维和哲学价值,从而也决定了这位西方巨子在中法文化关系史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自由——当代社会主义法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半世纪以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写了一本《论法的精神》的世界名著,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法学家、至今仍在闪光。在行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研究当代法的精神,进而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法应有的时代精神,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