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儒道等各家都有论述。《淮南子》作为新道家代表作之一,关于"因"这一观念的论述体现了道家的独特风格和主旨思想。"贵因论"是《淮南子》无为这一主旨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的理论根据。由"因"而生"无为",以"无为"保社稷,这是《淮南子》全书的一条思想主线,"因"论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  相似文献   

2.
道家伦理智慧对个人来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地思维训练。它也是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道德经》一书中,“有”与“无”的理论和“无为”的原则,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道”、“自然”与“无为”是其中三大核心概念。本文旨在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三者及其相互联系:“道”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是自然无为的先设条件;“自然”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无为”得以产生出来的基础;而“无为”是一种治国原则,是自然主义政治理念的治道体现。  相似文献   

4.
庄缇缇 《工会论坛》2005,11(4):116-117
道家伦理思想以"无为"为核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试从道家的人性论、道德观和处世之道三个方面试图对"无为"思想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从哲学与宗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相协调、相统一。老子、道家崇尚自然,力主“无为”...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道家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无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老庄思想中,减少干预、减轻剥削、法律宽和、司法公正及顺应自然等均表达了“无为”的含义,也都体现了某种和谐精神。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均强调只有法治才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基本途径。他们对法治作用的重视,特别是他们强调实施法治要求君主与各级官员必须带头守法、秉公执法、信赏必罚、司法严明、谨守公平原则,并要求严格治吏、循名责实,把官员守法与社会和谐密切结合,对我们通过法治手段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参考价值。道家、法家与儒家一样,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均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只是他们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而设计的途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道家对科技的态度是抵制的,这种抵制根源于科技"有为"与道家"无为"的冲突及科技"有欲"与道家"寡欲"的冲突。透过道家抵制科技的表象,可以看到道家对科技的积极影响,即其在理论实质上对客观规律的肯定,在技术上对"技进于道"的升华,在科学技术应用上对"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视野、境界与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视野、境界与情怀三者是三而一和一而三的统一关系.若采用以道观之的视野、道法自然的境界和天道无为的情怀来对待人生,则能抵制和克服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负面影响.它对现实和世界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家哲学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大道无为、道法自然"的规律揭示,成为中国哲学较早的理论形态。几千年来,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纯粹素朴、柔弱不争"的人性主张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一道,构成了中国"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不为物累,逍遥天下"的国民性格乃至民族性格。其中,"自然无为"对人之自然性与"平等自由"之个体价值的判定,"纯粹素朴"对人之"质朴清净"本性的回归,"柔弱不争"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成全与反转,成为道家涵养化成中国国民性格的重要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1.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辩证法思想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具体运用。反映老子和他的后继者们思想的著作《老子》,通篇充满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其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现象、养生、军事等方面,尤其体现在国家治理方面。它对秦以后的中国社会长期产生着重要影响,及至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无为而无不为”是辩证统一关系,“无为”是条件,“无不为”是结果。前一个“为”,是指不该不当的错误之为,后一个“为”,是指应该应当的、合情合理的正确之为。也就是说,必须先做到“无为”,才能后得到“无不为”;必须“无为而治”,才能治理好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人对山水情有独钟。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分别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开创了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和道家的“山水比情观”。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得出儒家注重社会伦理,道家崇尚个体人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的.中国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由核心思想--"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自然观,以及由此自然观出发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知止"、"知足"的具体要求组成基本框架.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生物,以此实现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它作为人类今日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思想资源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16.
道家伦理智慧对个人来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思维训练。它也是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道德经》一书中,"有"与"无"的理论和"无为"的原则,对于确认积极活动和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无为而治”的思想如果经过适当的吸收和转换,完全可以作为现代行政管理和行政立法的精神营养。而现代治理中与“无为”精神相通的就是“有限政府”的理念。行政立法的“无为”精神要求行政立法不能越权立法,不能限制基本人权,对非基本人权的限制也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程度适当,不能立自利之法、不公之法、无效益之法和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之法。在行政立法中实现“无为”精神要求正确处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要求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民主化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8.
道家的“法自然”的文化意蕴与“自然法”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第一,“无讼”与“尚法”:两种不同的法律态度。“法自然”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冲突,没有法律,而西方“自然法”观念十分尊崇法律的权威与保障功能。第二,“天人分立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第三,理性与和谐:两种不同文化要义。理性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精神内核,而“法自然”是要自然无为恢复宇宙原始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香港居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体制及社区建设模式很有特色。概括起来,“有为而治”体现在政府制定芾1J度与规章,维护法律与社会秩序,对整个城市和社会实行宏观层面的治理;而“无为而管”则充分表现在发扬民主自治、人本管理和权责明确。“有为而治”彰显香港政府管理的高效,“无为而管”更多考量的是政府的胸襟与智慧。学习香港政府这种“有为”与“无为”灵活熟练的管理之道,学会该管的到位,绝不推卸,事无巨细,不该管的或管不好的放手,绝不掺和,彻彻底底,这对于当前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道家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本体,一切都要遵"道"而行,管理活动也不能例外。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效果上可以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