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杰 《理论前沿》2002,(11):29-31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中叶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尽实致知”的认识论思想是其义理之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贵扩充,重问学”、“重行必先重知”以及“去私与解弊”三个层面,对戴震关于获取真理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成为戴震义理之学系统中的“网上纽结”,并对其义理之学系统中提出的“闻道”、“闻义理”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哲学理论的优良传统.哲学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功用应主要体现在哲学是培养理论思维的学问,学习哲学能够提高党的理论思维能力;哲学是智慧之学,学习哲学有助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智慧型政党;哲学是境界之学,学习哲学能够提高我们党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大用之学,学习哲学能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惠栋与戴震是朴学峰峦上的两个巨人.前贤纵论伟业,"共推惠、戴",其实,戴震的贡献应在惠栋之上.戴震直面惠学之弊,能于纠偏颇、补漏失,具体体现在:变惠栋"唯求其古"的治学原则为"唯求其是";变惠栋尊汉信古的通经路线为"以小学为基,以典章为辅、治诸艺而会于经"的学术理路;同时把"明义理"纳入通经环节,使之与明古经、知故训连成严整的统合体,并由考据而推论义理疏失,补惠学之缺,创戴学之新,最终建立了朴学正统.而这恰恰是惠学所达不到的.难怪梁启超先生有言"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4.
项乔体会“四书五经”之言,就是体悟圣贤的心学,进而融通义理。他认为,阳明发朱熹之所未发,“致良知”是其独创之见。良知作为天理而主于虚,虚能容物,推致良知于事物。虚实一源,显微无间。项乔的“致良知”“求放心”之学,是在圆融孟子、《中庸》和阳明心体学,并融通朱熹的观点而阐发自己的独创见解,进而探索理气和道器的关系。项乔融突和合程朱理体学与陆王心体学旨在归本圣贤经典的理想人格,高扬随事在物即行的德性,终成心体学的事功学。  相似文献   

5.
“西法东渐”的思想史逻辑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的中国法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四大缺陷,整体上而言,只能是知识之学而非思想之学。这是西法东渐所导致的结果,而西法东渐乃近世以来中国法学成败之所系。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史逻辑以及克服中国法理学研究之缺陷的超越之道。也即,实现法学研究从关注文本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通过张四维与通三统来实现对古今中西的糅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政治立场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把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章史 ,实乃发轫于公文之作。倘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加以审视 ,入“文”以观“化” ,出“文”而入“化” ,可以发现中国公文蕴含着诸多社会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妙趣横生的文化信息 ,并在汉字文化学中孕育、更迭而昂然成为文章之大者 !  相似文献   

9.
论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多层次多侧面丰富多彩的文化,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形成互补、互渗、互相支持的内在机制,理应纳入我国文化输出和发生影响的战略思考中。由此论文提出“美人之美”是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具体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民族文学及民族文学理论领域则分别为:其一,民族文学理论中诸如朴素务实的文学艺术观、人与宇宙中万事万物等量齐观的思想蕴含着少数民族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我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二,民族文学文本兼具民间口头文学和文人创作双重特性,并含有原始诗性智慧,对当代艺术想象和思想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三,民族文学的文化认同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性以及认同历史进步的民主性。是我国爱国主义思想非常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论文最后提出,“美人之美”不仅是认识和阐释,同时还是一种博大胸襟和深切关怀,对他民族文化的热爱、赞美和关切。质言之,“美人之美”存在于信仰中,是一种需要建构的姿态。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先生的人性论有三层:最高一层是义理之性,是先验而纯粹的道德理性;较高层是气质之性,较低层是指饮食男女的生物本能之动物性。后面的两层统称之为生之谓性,是经验的实然的人性。牟宗三先生用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总结;并给予现代化,把西方"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了中国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之学以“心”为本体,工夫论也是他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的具体言说情境下,又有轻重缓急之别。他的为学之工夫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为学工夫主要体现在本原与认识的渐进性,告诫我们为学不可急于求成;“知行合一”的为学工夫论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行重知轻”的命题提出来的。他主张为学中“知”和“行”相辅相成,合一并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其文虽只有一千两百二十九字,但却被奉为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中的经典之作,是先秦学习思想的集大成。众多学者们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研究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各有其侧重及当代价值。撇开其他研究角度,仅就教育学领域对《学记》的研究而言,存在着过于强调“教”而忽视“学”之不完善性。通过对《学记》通篇的仔细研读可以看出,“以学为本”的“学本论”思想是全文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为人为事为官上都能娴熟运用中庸之道。尤其在治理湘军方面更是充分发挥了文人之才,善用义理、谨行中庸,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军思想。文中以湘军为视角,来阐释曾国藩如何用“中庸”治理湘军,进而浅析中庸思想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延安学”日渐成为显学,但学术界对其学术定位并未达成共识。文章认为,不能从狭窄的学科含义上而应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延安学”,并从历史、学科、学术、文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进而对“延安学”进行了学术定位:“延安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辉煌的标志,是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标识,它为研究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文化搭建了学术平台,是需要多学科理论进行整合研究的学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开创了以义理释易的先河。然至汉代,易学背离了这个方向,汉儒解《易》着重象数,走进了神秘主义的死胡同,大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至魏,王弼解放思想,以孔子义理学说为宗注《易》,革去汉代象数之学,使人们破除迷信,把自身的能动性视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力量,开拓了“人的解放”的新境界,在历史上倡导了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人在对头顶天(星)空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的"天学",在"天学"的视野下,一切刑罚的运行一方面既得到以"自然之天"表现出来的"神灵之天"的最有力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又受到这个"神灵之天"的制约和监督。在古人对"天"予以最高信仰的语境中,"天"对刑罚运行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而客观的意义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7.
至圣先师孔子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的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学”的观念,“好学”成为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以“学”为本,孔予强调不仅“学文”更要“学道”;特别指出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由己的主动性,好学乐学的学习心态,以及里仁为美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学为君子”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周密《癸辛杂识》和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言“乾淳体”是对乾淳科场时文风尚的综合性表述,其内涵包括道学家和浙东事功学派的创作。两者都是对绍兴科场谄谀之风的反拨,只是侧重不同。道学家文重义理、轻文法,同时又试图援义理入科举程文;永嘉学者重事功、求实效,所作时文斟酌篇章,讲求修辞,形成独具特点的“永嘉体”。  相似文献   

19.
“礼”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范畴。儒家的社会理想,主要是通过“礼”这个环节落实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金长生试图以礼学思想来重建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纲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朱子家礼》的完善和制定适合本国人情、时宜的礼学。他的礼学是在朝鲜本土上,首先达到较高学术水准的、系统的礼学思想。通过对金长生礼学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极具原创性的政治命题,大党独有难题的具体内涵有六点:“初心之难”“统一之难”“能力之难”“干事之难”“问题之难”和“生态之难”。新创设的法学一级学科——纪检监察学致力于从理论思维层面,系统剖释大党独有难题这六个方面的破解之道。作为新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纪检监察学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对象的本土性、研究内容的自主性和研究方法的自觉性。纪检监察学主要有纪检监察理论、中共纪律学、监察法学和廉政学四个二级学科。对于大党独有难题六个方面的难点,纪检监察学的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承担着破解其中一点或两点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