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联出现僵化腐朽的特权阶层,一方面拒绝、抵制和反对任何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却又把一些本来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制度安排,不断地强加给苏联社会,如斯大林终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再如历代苏联领导人一致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并在苏联国内建立与此相应的种种机构和制度;等等。我们把这种一方面“积极的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消极的制度供给过剩”的现象,称作“制度供给危机”正是这种供给矛盾导致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相似文献   

2.
苏联社会主义深陷计划经济桎梏而走过一条坎坷道路,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抛弃“新经济政策”确立计划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圣经。中国曾经全面学习苏联,“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历了曲折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固化过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道路”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巨大突破。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识形态障碍是苏联模式情结。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苏联在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戈尔巴乔夫强调苏共当前面临的任务是革新社会主义,必须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概念向前发展,他提出社会主义“多元论”和思想“自由竞赛”的新口号。在苏共19次党代会上,他又提出通过革命性塑造社会主义的新形象,并把苏联进入“崭新状态”的社会主义制度归纳为七个特征:(1)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2)有效而活跃的经济制度;(3)公正的社会制度;(4)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5)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震动了世界,同时也重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导致苏联解体的众多因素中,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政党制度选择和执政党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根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理应从苏联解体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简析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苏联作为历经74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突然解体。苏联解体决不只是由于单纯经济体制,或外部、或某一个人、或一个计谋等简单、单一和偶然因素而发生。其中肯定有更深刻、复杂和综合的历史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先天的病灶,它是经过长期异化和由量变到质变的总爆发而造成解体的。苏联解体,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对我国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安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作《改革与新思维》,在1987年11月,以俄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公开出版。全书集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在论述苏联国际问题的“新思维”方面,谈到了苏联与各国的关系。在提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说“苏联以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评价了过去,并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苏联剧变苏共垮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走进了死胡同。人们在抛弃这个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作为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苏共。这是因为,在斯大林体制模式条件下的苏共,长期不思改革,难以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开创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制度,由此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的“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建设实践形态。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社会主义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客观现实条件的改变而“更新”存在的形式,才能永葆生命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发展上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现实比较中历经了苏联社会主义列宁阶段、斯大林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样纵向与横向的交叉选择中,开创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开创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制度,由此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的“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建设实践形态。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社会主义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客观现实条件的改变而“更新”存在的形式,才能永葆生命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仅苏联社会政治情绪明显激进化,而且苏共领导集团政治信仰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步步走向了终点。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广大群众的信仰危机为苏联剧变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必要条件,苏共党的领导人及党政精英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直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苏联模式生成中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模式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关系密切,其形成既具有合规律性也有弊端,思考苏联模式生成中的悖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苏联不仅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而且对现代资本主义也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和塑造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把这种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也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理论叫做“现代社会主义”。 (一)“现代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987年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中央全会上正式提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是“具有最先进的经济、最广泛的民主、最人道的崇高道德的社会”。此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雅科  相似文献   

14.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政党自接受马克思主义起,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纷纷以十月革命为榜样开展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二战结束后,东欧国家迅速确立了苏联模式。此后,东欧社会主义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磨擦中前进,相继产生了“波兰道路”和“匈牙利道路”,同“南斯拉夫试验”一起成为战后东欧改革热潮。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东欧各国民族道路与苏联模式若即若离、暗中较量,再次掀起改革热潮,这是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最好的时期。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道路曲折而坎坷,最终在苏东剧变中相继崩溃。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教训,值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苏联领导人日益重视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的理论总结,并且意识到这是实现发展战略,把改革引向深入的关键。苏共二十七大和一月全会在社会主义理论若干提法上的变化,是苏联领导人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和实践模式进行批评,并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现实,求实地处理问题和树立新思维的结果。它  相似文献   

16.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需要好的农村公共产品作为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普遍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所面临的困境急需我们走多元互动的供给模式。要有力保障好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互动模式,需要我们从制度措施上做出有力回应,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尤其从经济法及行政法层面来保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8.
随着商品经济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从苏联传来的社会主义模式丧失和正在丧失一个又一个“陈地”。现在,不仅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动摇了,而且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财产关系也动摇了。经济改革过程实质上是把我们先前的统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命运最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会因此背离社会主义而走向资本主义吗?  相似文献   

19.
苏联集权政治体制的诞生是与十月革命前后特殊时期所面临的特殊任务密切联系的,由于这一集权政治体制在其演变进程中不断被强化并走向极端,从而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严重扭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最终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从苏联宣布成为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到今天,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这5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也正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 这个阶段是从1936年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前后。在这个阶段,斯大林简单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苏联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