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现代中国极少数成功地移植了现代主义诗的诗人,穆旦将自身倾注到现代主义的"诗篇人格"中,与现实拉开距离进行反省和批判,但他并未像艾略特、奥登等诗人那样把内在的超验时空作为精神容器,而是把现实事物的外在属性虚化,他的诗仍带着社会—历史属性,具有鲜明的时代身份。然而他与时代的联系又是差别性的,他将现实表象对象化为认识客体,以能动主体对抗琐烦的"现世"的主观情绪。因此,穆旦的诗的主体就处于一种焦虑的负重状态之下,既要紧抱现实又不断跳出来对现实的各个层面进行拷问。  相似文献   

2.
鲍昌宝 《思想战线》2001,27(4):70-74
穆旦所关注的现代文明的文化危机与救赎企图和<圣经>的基本语境是相通的,<圣经>话语对穆旦诗歌精神结构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帝在穆旦诗歌中具有特殊的内涵与功能.其诗歌揭示了现代生活中因神的放逐带来的精神贫困及受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艳君 《求索》2010,(12):223-225
穆旦诗歌主要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图景中寻找生存根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灵魂无所皈依的他试图从爱情、信仰、自然中获得救赎,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在爱情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而爱情无法永恒;信仰让他能够超越庸常的现实,他又无法虔诚地皈依;自然是他心中唯一的"憩息地",却同样不是"稳固的根基"。诗人依然没有走出孤独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高中生,尤其是一个女高中生,其生命绝对是刚刚进入青春芳华的花季,而与之相配的也绝对是少女情怀中的诗与远方。其实,这早已不是单单青年人亢奋与激情的选择,她早已是现代社会中人人所钟情、向往的精神领地和生活方式。纵观"90后"少女们的诗与远方,犹如百花园,更是多种多样,更加万紫千红,千姿百态。但其内心完全一样,在自然世界面前,一切都是自由的、清新的,适合心灵生长的。加拿大的"90后"摄影师Elizabeth Gadd凭借一个人旅行的"自拍照"而红极一时。她  相似文献   

5.
徐立钱 《前沿》2014,(7):199-206
在一般人的视野里,穆旦是反传统的斗士,新诗现代化的急先锋。但是深入考察他的诗歌文本不难发现,穆旦的诗歌写作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的现代主义与后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穆旦拒绝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并不意味着他对古典文学的无知。实际上,他的一生从未与古典文学传统割断过联系。本文首先结合穆旦的家学渊源和学校教育,以穆旦不同时期的诗作《古墙》《玫瑰之歌》和《冬》为例证,深入考察了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意象和诗歌主题对穆旦诗作的影响。论文认为,在肯定穆旦西化努力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古典文学对穆旦的潜在塑造。  相似文献   

6.
知性诗学西风东渐,"知性"成为建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现新诗发展品格与途径的重要概念。中国现代诗歌以其"忠实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知性与情感高度融合的精神,体现出区别于西方的独立民族品格,彰显出区别于西方知性传统的另一些实质性问题,穆旦的"新的抒情"正是这一诗学追求的最高体现。评论界对其研究仅停留于穆旦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对其晚年"新的抒情"之延续与发展,并无实质性研究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7.
邓诗鸿,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普通民警,首届“中国咸宁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得主。阳光开朗的他,是一位拥有悲悯情怀的心灵书写者。厚积薄发邓诗鸿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于红都瑞金。童年时期,贫穷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说,物质的贫穷在邓诗鸿幼小的心灵留下的是灰暗之调的话,那么阅读无疑是其童年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9.
赵健 《福建乡土》2008,(4):37-37
人间祈求和平发展幸福未来,百姓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勇敢的人们在创造不朽功勋,善良的人们在祈求幸福安康。奋进的脚步踏平坎坷艰辛,欢乐的歌谣激荡心灵永在。人间渴望晴空万里绚丽云彩,大地祈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平凡的人儿要报以清新微笑,  相似文献   

10.
徐立钱 《求索》2010,(3):187-188,209
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穆旦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穆旦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穆旦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穆旦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20,(11)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雄接受了台声杂志社的采访。他讲述了他的台湾学生一家两代求学祖国大陆,与祖国大陆心灵契合的故事。他认为,教育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方式。张雄对两岸交流充满信心。尽管蔡英文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交流面临着更大阻碍。但是,他坚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在大陆,两岸交流将会更加紧密。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张雄带领团队积极投身到科技研发事业中。去年,他团队的科研成果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国际顶级奖项,向世界展示  相似文献   

12.
正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城市蔓延,而越来越多的乡村已经消失。但是——至少乡野还没死。这里有土地、青山、绿水,还有诗和艺术描绘中仅存的神性。乡村大地在奉献物产、淳朴的人性光辉之外,也承载起艺术的功能,它重新定义了自然和乡村的价值。在这个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艺术也不幸沦为工具,它离心灵的自由和开放渐行渐远。而彭涛的心灵世界和艺术天地别有洞天,他以一颗诗境  相似文献   

13.
心灵世界的广度与感受力构成了经典作家的原创动力。而在现实人生中,作家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否是由他的亲和力与情感的统觉功能来决定的。优秀的作家不是自我型的,而是泛我型的。内省、统觉深化了作家的感受力的同时,强化了他们的亲和力,深刻的亲和力使作家的情感较之常人更易切近他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缤纷绚烂的乐歌时代是中国现代歌—诗的滥觞,它既不同于晚清又不同于五四,它在国民性乐教中反求诸己、启迪民智,又在现代性伦理中师夷长技、自救自强。对乐歌时代的考察,既关乎歌—诗自身的历史发展,又涉及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此二者需要回到语言中来领会,是语言编织了歌—诗,歌—诗在语言中漂移;是文学与音乐相互配置的共同体构成了歌—诗,歌—诗在这共同体中获得了独立身份。乐歌语言的漂移,显示了20世纪初国人的心灵结构和世界图像,而乐歌时代的写作制度和审美制度则推动了中国现代歌—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陶丽萍 《理论月刊》2005,(11):125-127
从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出发,废名以陶然笔调将静谧清远的自然世界与宁静古朴的心灵世界交融一体,营造出一幅幅超凡脱俗的美的情境。在醇厚的诗美气息和淡远的人生意味的不懈追求中,流溢出作者冲淡和平、哀怨忧郁的独特情感。  相似文献   

16.
陈艳涛 《传承》2008,(17):41-43
87版的红楼梦是一个永远的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不论心灵与心灵的贴近的陈晓旭版林黛玉,"川妹子"式泼辣的邓捷版王熙凤,还是曹公笔下抠出来的王立平版音乐方言。而各地选来的年轻演员,在漫长的时间里,熏染这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渐渐地,他们和一个遥远时代的男男女女融为一体,在此以后的岁月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精神世界里,仍然走不出大观园。  相似文献   

17.
段幼平 《理论月刊》2008,(1):122-125
陶渊明自觉疏离于那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他追求淳真、崇尚自然的本性却和世俗难以融合.这种分离和排斥让他陷于理想的失落、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无比焦虑中.但他却能以儒道思想作为心灵支撑,以古代隐士作为精神榜样,在躬耕田亩和诗书琴酒的化境中消融苦闷,从而超越悲情走向平和.  相似文献   

18.
李春华 《求索》2011,(7):118-120
诗禅相通是中国诗歌历史的古老传统。近代以来,随着白话诗的兴起和欧美诗歌的翻译传入,古诗词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已经中断。但往后发展,在新月派、九月诗人、台湾现代派诗人中又有接续传统诗歌精神的迹象。中国诗禅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包括生存体验、语言形式和精神形态三个方面。这种转型对于提高当代诗作品格和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修菁 《台声》2022,(19):81-83
<正>在《诗刊》社主编李少君看来,如果那些代表中国人气质和精神的诗词从小就嵌在更多台湾青年脑子里,就会成为注入他们血脉的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诗,对个体而言,是心灵的火花、情感的抒发,和沉思的积淀与提炼;对他者而言,是以心传心,心与心的呼唤、感应与交流。中国自古是一个诗国,重视诗教,同时,诗歌也一直是海内外华人喜闻乐见情感表达的方式,传承着延绵不绝的家国情怀。日前由中国作协主办、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主办,福建省作协承办的“2022两岸文学青年之旅”以诗为桥,组织两岸文学青年走进福建,沿着迁台前人生活过的足迹,寻根溯源,触摸中华文学共同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0.
李动 《人民公安》2010,(24):58-59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公安厅厅长柳耀华在操持繁忙警务之余,喜欢写点小诗,慢慢积累,竟然出版了两本诗集。他写诗是休息,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换换脑子、休养生息、完善人格、培基固本之术,是如功夫中的"乾坤大挪移",是打通生命、心灵之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