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岩 《学理论》2012,(11):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人格塑造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健全的公民人格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从行为模式、角色认知、个性气质、心理需求和价值观等方面着手建构、培育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健全的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2.
对于行政制度与行政人格关系问题的研究是理论界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视角.行政制度之于行政人格塑造的作用在于:行政制度对行政人的各项权利的规定是行政人格独立的前提;由制度而获得的角色意识是行政人格生成的基础;行政制度为行政人格塑造提供价值导向.行政人格的行政制度建树作用在于:行政人格的制度组织与制度结构功能;行政人格的制度生成功能.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人格与制度都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 ,共产党员的人格形象有包括“五种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塑造共产党员的人格形象必须注意三个方面 :1.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共产党员塑造人格形象的基本原则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塑造人格形象的目标要求 ;3.求真务实是共产党员塑造人格形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体系在不断解构,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的时代悄然而至。功利主义往往成为大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立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从科学的价值观理论出发,围绕着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刍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成才,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在深刻认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从高尚人格氛围的营造、树立高雅的人格目标、统合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己之学观是孔子修身养性之学,是儒家的一贯之道,对当代大学生构建理性处世观、培养高度责任感、塑造健康人格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为学及立身处世等方面,阐述了《论语》为己之学观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龚彩红 《学理论》2013,(13):186-187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社会未来的主人,其人格的发展,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另一方面复杂的环境会令他们对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困惑不解,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至被诱惑而误入歧途,对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人格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所以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大学生,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出了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润沛 《学理论》2009,(5):32-33
儒家文化把人格的形成看成是成为人的标志。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孔子一生倡导健康人格并身体力行之,其所倡行的健康人格包括:“爱人”。刚直不阿,应有志,不为人所屈,坚韧不拔地实践其理想追求,关注社会,热心救世,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康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王莹 《学理论》2010,(15):234-235
从分析人格的角度出发,给出健康人格的含义及标准,针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提出塑造健康大学生人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班主任对青年学生人格再塑的几个问题。一、什么是人格和健康的人格所谓“人格”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大体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人的个性等方面。严格讲就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格及生理等各个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它个体之处。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