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胥宏锋 《淮海论坛》2007,(3):30-31,29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对接的矛盾愈发突出.分散的农产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国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践表明.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构筑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平台。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干群关系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客观冷静地面对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群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六个方面来考虑改善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策瞭望》2013,(1):36-36
天津计划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全国前列。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天津近年坚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实力。据介绍,天津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5.5%.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4.
柳明 《今日海南》2013,(9):28-28
习近平总书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海南未来如何加速发展,尽早建成小康社会指出了明确的关键点——农民问题。而在海南.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增收问题。近几年,海南各级政府在此问题上动过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力气,投了不少资金,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海南要想在农民增收问题上有所突破,尽快走出发展中的同质化怪圈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刘佩  张宽 《中国民政》2006,(8):52-52
江西省高安市民政局卢小宝认为.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好这篇文章.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做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要依托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致富能手、妇女骨干、离退休干部“五大骨干力量”.民主选举村民理事会成员.发挥他们在宣传农村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经济发展、调解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州以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创立农技推广联盟,创办农民学院,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加快新型农民培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81元,比上年增长15.8%。  相似文献   

7.
张邦平 《新重庆》2003,(10):26-2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三避”技术、“喷灌”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近年来,阳朔县引导农民将一项项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56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7350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6977元的平均水平,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领先全区。  相似文献   

9.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浙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7元,成为全国各省区中农民收入超万元的第一个省份。农民收入率先超万元,这是几十年来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创富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交出的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面对这一新的成绩,我们要在总结现有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多地冷静思考“万元”以后浙江农民持续增收路在何方的问题。这是摆在全省农民群众和广大干部面前的新挑战、新任务、新考验。  相似文献   

11.
申锦莲 《长白学刊》2009,(4):104-106
提升农民素质是保持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农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充分认识提升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政策》2008,(10):63-63
据农业部调查.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060元,首次突破千元,比上年增长10.6%:2008年上半年达到了1240元.同比增长16.4%。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4—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999元增加到1596元.年均增长16.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4%上升到38.6%.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由25.5%上升到40%.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位任务,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到2020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1.88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月22日,自治区主席马飚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我区出台《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着力促进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强化政策支持保护、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强力保障增收目标实现。在农民增收往前走时,我们也需要回头看——看经验,看做法,循着以往路径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06,(4):10-10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湖北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大关,达到3099.20元。农民收入的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二是农民现金收入比例进一步提高。三是政策性增收仍然是增收的重要因索。但是应当看到,制约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15.
芮黎明 《群众》2006,(10):26-27
农民合作组织,本文特指农民生产经营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使外在于农民的“他组织”转变为内在于农民的“自组织”,从“替农民办实事”转变为促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办好自己的实事”,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大月刊》2006,(9):42-42
近年来,山东日照经济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18个村居人均耕地不足0.3亩,失地农民达205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5%。为确保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该区积极协调解决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关系,使失地农民不失利、不失业、不失财。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国农业虽然遭遇罕见自然灾害,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粮食产量增加5.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令人振奋。但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相似文献   

18.
徐铜柱 《桂海论丛》2007,23(2):13-1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农民分化的现状,努力化解农民分化带来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浙江》2009,(6):16-18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最突出难题,也是r我国“三农”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十分突出。我省将通过哪些途径给予重视解决?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夏阿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干部身在基层,处在一线,穿梭于田间小道.出没于农民中间,不论是从县城下派的也好,或是就地“做官”的农家子弟也罢,都应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这就意味着农村干部注定要姓“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