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不仅需要维持生存的物质性东西,还需要有一定的精神作为动力。可是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不容乐观,生活中缺少信仰、道德信念等精神性力量的人们总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精神生活内容的提升和意义的重构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生活质量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但是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及衡量指标等问题却较少为人关注,因而一直是十分模糊的。文章通过对精神生活和质量概念的分析,提出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概念,并根据概念选取了精神生活的功能特性、精神生活要求、精神发展程度、精神感受作为衡量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四个主要指标,以全面、和谐、自由作为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内涵的理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是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人们利用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精神资源,不断满足与超越自身精神需要所呈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精神生活质量的现代内涵必须反映精神生活的全面性,凸现精神生活的有序性和研究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这样才有利于打破个体精神生活中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阻抗,近而克服精神生活的依附性,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它们对于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精神品格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群众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参与者,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使之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发挥“普惠-共享”、“纠偏-凝聚”、“维系-升华”的功能。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核心价值观引领三重维度优化上述功能,切实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2)
我国学界对精神生活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精神生活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精神生活的内涵、特征、维度和发展规律;二是对精神生活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包括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精神生活现状调查分析;三是精神生活提升的路径,包括大众传媒层面、文化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和个人层面。  相似文献   

6.
张仙凤 《理论视野》2023,(11):59-64
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是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依据党和国家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擘画、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以及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和实际,确立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层框架,又根据系统观念、层次分析法,细化分解目标层为若干准则层,最终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关文本进行分析,筛选优化出具体指标层,形成由目标层3项、准则层11项、操作层40项组成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以期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测度标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7)
当代人民警察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精神生活存在偏颇、精神生活空虚、休闲活动单调。可采取加强对当代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建立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当代人民警察精神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毛婷婷 《学理论》2023,(1):16-1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度阐述与重大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包括:是人精神方面的需求,是个体对精神生活享有状态的呈现与衡量,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追求。目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有:物质生活富足与精神生活富裕不相协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现象对价值观的侵蚀;精神资源的长效动态供应机制不足。因此,加强物质生活富足与精神生活富裕协调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生活的引领作用,提升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殷切期盼,体现了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当前,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思想困惑亟待澄清、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共建共享机制落后、贫富差距较为明显等问题。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为指导,破除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困惑,提升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在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中不断缩小农民精神生活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0.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而日趋紧密,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陷入了异化危机,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缺失、道德认知和主体人格颠覆、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变异。科技与媒介共谋、资本与人性互构、理性与道德纠葛是大学生精神生活异化的主因。为此,必须从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规范广告媒体信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提高休闲生活质量,重视精神价值灌输三方面着手消弭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关注生活质量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经历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以后,自然而然地就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文化精神、生态环境以及情感梦想的社会。这与当代世界发展中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是相吻合的。因此,关注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了一个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泡泡 《侨园》2014,(4):70-70
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证明,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有了衣食无忧的保障,大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必将有增无减,而且还不断“花样翻新”。最近几年在城市中悄然兴起的、各具“特色”的各种“人群”,就是当今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经过努力,  相似文献   

13.
枝繁叶茂的“文化大家族”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实现温饱直逼小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品位、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就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持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成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有赖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时又有其特定的理论意涵和内在的发展逻辑。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精神生活贫富差距的缩小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点。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需从凝聚共识、夯实根基、突出共享、均衡发展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5.
王雨 《求知》2013,(10):13-16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生活方面来,而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则取决于文化。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都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元素。在我国。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被视为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的“精英文化”.它的特点和内涵与“大众文化”不同。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必须彰显其公共性,才能真正对公民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建构作用。阶层固化伤害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基础,使公民缺少"公平公正"的实践经验与生存体验,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甚至主体性基础被严重削弱。从阶层固化的角度探讨公民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即是试图突破原有传统研究范式,恢复社会本身的教养功能对公民精神生活公共性的内在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下意义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有其特殊的时代意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植根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新要求,人民性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根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具有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提供现实条件和价值遵循,人的精神利益实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应做到:以“无我”的精神状态,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遵循人本逻辑,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渗透发展,精神生活的价值在整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张扬与彰显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社会竞争、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环境几个方面。精神生活的价值彰显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价值,树立精神资源意识,重视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精神生活是人所特有的现象,社会的发展必然表现为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渗透和转化的趋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人的精神生活世界的改造和建设,是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道德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道德通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道德胸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旨归,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扬弃与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代中国实践进程中,需要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球视野、突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进而使全体人民在先进文化的牵引、浸润、形塑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