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侨园》2016,(7)
正1970年7月,我和上百位知识青年从农村招工到筹建中的一家三线水泥厂。因厂区的芦席棚子人满为患,我们这批知识青年中的男生就被分到远离厂区50里开外的矿山,因为那里还有三个半芦席棚子可容纳我们这108个"和尚"。两辆卡车将我们拖到了荒无人烟的矿山。举目四望,怪石嶙岣的山上只有我们这几座孤零零的芦席棚,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床,吃饭则要走上几里山路到山下一个临时的食堂。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这些知识青年群情激愤了。因为我们被招工时,负责招工的干部曾向我们介绍是去一个很现代化的工厂,单身宿舍、床、医疗设施什么都有。可眼前,与我们想象  相似文献   

2.
坚持“三贴近”,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矿山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实际稳人心;与矿山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贴近生活感人心;与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贴近职工暖人心。这是我们武钢乌龙泉矿的深刻体会。思想政治工作与矿山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 贴近实际稳人心。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矿山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使这条“生命线”转化为矿山改革发展的动力线、安全生产的放心线、经营管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为解决部分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各地知青安置部门曾制定了“病退”和“因退”的政策和标准,并安排一些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返回了城市。“病退”是将患有严重疾病或受伤致残不能继续参加生产劳动的知识青年遣返回动员城市。“困退”则是考虑到一些上山下乡父母老人无人照顾等,准许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家庭所在城市。本文试图利用一些资料,对“病退”和“困退”的执行情况做一基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4)
底层知识青年问题是当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由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被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泊的年轻人组成。由于其相对剥夺感较强,近几年一直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巨变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这为进一步做好底层知识青年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崭新视角,我们借此可以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做好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5.
于建嵘 《求知》2010,(7):44-44
于建嵘在《嘹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轻人。当前最应当关注的是。底层知识青年的意识形态可能正在形成。也就是所谓的“愤青”意识。与主流价值观不同,这个意识形态反映了底层知识青年共同的社会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6.
李南央 《各界》2008,(5):49-53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家住在北京北郊六铺炕的水电建设总局宿舍.我们住的9号楼和8号楼之间,有一大片空场.那时,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滴水成冰.机关的后勤部门在空场的东边泼上水,用芦席一围,便成了溜冰场.记得门票很便宜,好像是5分钱一张.冰场每天晚上都开,大喇叭里悠扬的音乐一响,人们便挤在并不宽敞的冰面上欢畅地滑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回乡知识青年包括从学校毕业回乡的大专、中专、高中、初中、职中学生和从部队复退回乡的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回乡知识青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农村专业户的主体,是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是乡镇企业的生力军。总之,他们已成为农村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如何使他们尽快成才,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从广西的调查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回乡知识青年成才的消极因素还不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一是把中小学教育办成淘汰和升学教育。因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不必读那么多,认点字就行了”。至于为现实服务,特别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残冬过后的淮北平原,浸浴在融融的春风里。春眠不觉晓啊!于公纯,两淮煤炭基地的总工程师,躺在办公室皇的硬板床上,两眼愣愣地看着那被烟火熏得焦黑的芦席顶棚……表土、流沙、涌水、地压……“轰隆——”  相似文献   

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劳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50年代中期的舆论倡导开始,到60年代初逐步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再到7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潮结束,前后经历了整整25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计达1800万人。这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论世人如何评说,在新中国青年运动史上都有其抹不掉的历史地位。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初等教育的比例大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城市里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首先是号召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要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乡,参加农业建设;紧接着又动员城市的毕业生下乡。因为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被认为是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导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直接原因有二个:一是城镇里不能安排新  相似文献   

10.
规模宏大的青海铝厂正在建设之中。厂区占地2200亩;电解车间如一头巨大的雄狮,俯伏在厂区中央;42米高的阳极车间高楼,象一座大山耸立起来了;专用铁路线已开通,火车直驰进原料车间;载重汽车来往穿梭…… 为了建设好这个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建设者们从祖国各地汇集到这个边远艰苦的地方。记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的兴起是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线索之一。它是伴随着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而逐渐彰显的。正如公认的那样,代际意识、代文化是从所谓“第三代人”——五十年代的红领巾、六十年代的红卫兵、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开始觉醒的。在此之前,青年文化只是成人主流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当第一代人、第二代人说“我们”时,毫无疑问,指的是党和国家;第三代人说“我们”,指的是自己所归属的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12.
汤礼春 《侨园》2014,(7):41-41
对曾常年在外奔波的我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改革开放后道路交通的巨变。第一次知道行路难是1 969年,那一年我才16岁,就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名义下放到农村。我下放的地方是湖北公安县北闸区,离我家武汉250公里,那时还不通公汽,我们下乡是乘船去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14.
达古拉     
叶坦 《瞭望》1991,(33)
我第一次仔细看着达古拉是在1968年秋。当时我们几个刚到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被分配去与达古拉合放一群羊。事先队上的头头跟我们讲:“达古拉的男人是‘内人党’,现在还在集中劳改,你们要和她划清界限。”牛车队拉着我们走向达古拉的蒙古包,她远远地跑出来迎,连连说“赛努”,“赛努”(“你好,你好”)。我们谁也不回答她,但是我却暗暗地把这个“反革命家属”从头到脚地端详了一遍:  相似文献   

15.
胡庆超 《学理论》2014,(6):113-115,135
延安时期,知识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大生产运动的生力军,是国民教育的支柱,是共产党的好助手,总之是架起党和人民的一座桥梁。纵然期间走过弯路,甚至犯过错误,但是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总结其经验,离不开党的指导,离不开三结合的法宝。当代知识青年同样有朝气、有知识、有理论、有魄力,面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学习先辈们的精神,总结实践经验,誓不做改革的旁观者,在大我中成就小我。  相似文献   

16.
走进群创光电公司佛山厂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有序恢复生产。群创光电公司主营液晶面板,佛山厂区原本安排过年停工10天,结果直到2月10日才正式复工。记者了解到,工厂有7000多名员工,目前在岗人员约2000名。  相似文献   

17.
<正>“厂中厂”,是指一个生产经营主体将厂区的全部或部分场所出租给其他主体(包括单位或个人),在同一厂区内存在两家及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厂中厂”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成因复杂,疫情三年,不少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将自己的厂房转租或部分转租,使“厂中厂”问题更为突出。“厂中厂”普遍安全基础较差,隐蔽性强,成为部分地区安全监管的待解难题。  相似文献   

18.
五十来岁的曹金贵是河南省新乡市无氧铜材总厂厂长。他身材瘦瘦的,胃肠还不断跟他闹点别扭。可是,他却像一名强健的登山运动员,那一座座困难的“山峰”,无不俯首在他的脚下。暮春的一天,我们来到坐落在新乡市西郊的无氧铜材总厂。厂区内全是平展洁净的水泥路面,内有小桥、曲径、亭台,花木的袖珍式公园正在修建之中;厂房高大,设备全新;等待拉货的汽车静静地排成长队……可曹厂长告诉我们,10年前,这里连无氧铜材总厂的影子还没有呢!  相似文献   

19.
五六十年代,几十万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把一个亘古荒原变成拥有一百多个机械化国营农场的万顷良田,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  相似文献   

20.
感觉就是有些异样。这里,没有一般大企业中那种司空见惯的嘈杂和喧闹。厂区大道,笔直、宽阔,几乎见不到行人。大道的一边,是三座涤纶厂;一边,是热电厂、给排水厂、动力厂和为三期工程预留的一大片绿地。不锈钢管道纵横交错,银白色反应罐星罗棋布,在濛濛细雨中熠熠闪光。四周恬静得近乎神秘。 与厂区大道并行的,是宽阔、浩瀚的扬子江,这条亚洲第一大河平静又急匆地涌向大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