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资流失犯罪将从高发于企业改制活动中转移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因此,这类犯罪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犯罪形式.国资流失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背信渎职侵犯纯国有资产的犯罪.如何区别小部分人私分国有资产与共同贪污的判断标准是集体私分一定是私分的受益对象范围大于决策和操作人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合伙事务所的钱理应不是国有资产或公共财产,律师也早已不再是“国家工作人员”,那么,一个律师怎么会犯下贪污的罪行呢?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是国家拥有和控制,并为国家带来权益(经济利益或其他效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劳动的和非劳动的产物。国有资产包括资源性资产和非资源性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等。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指国有资产及其权益在未得到补偿或补偿不足的情况下,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所拥有或控制,或者国有资产虽未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所拥有或控制,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或其他效果的全部或一部分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无偿占有或控制。当前,在原为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或国有股占控股…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进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  决策失误,特别是投资决策失误,是国有资产流失最普遍、最严重的渠道。许多投资决策缺乏可行性分析,违反决策程序,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往往由企业主要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打了水漂。  乱办实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些实体的绝大部分资产实际上是国有企业的,但由于在成立之初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造成现在产权不清。有些人便通过“改革”的…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普遍,问题也相当严重。毫无疑问,在国有资产流失过程中有大量的犯罪滋生和蔓延。有些犯罪分子直接贪污、挪用国家财产,使国有资产进入自己的腰包,有些犯罪分子接受贿赂故意高价低估甚至无偿转让使国有资产流给第三人,还有些犯罪分子疏于职守,致使国有资产被骗、被侵吞。为保护国有资产,国家运用《刑法》武器对这些犯罪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国有资产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修订后刑法第396条明确规定了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属于单位犯罪,在某些方面与单位有关人员共同贪污国有资产的行为极为相似。然而,私分国有资产罪和共同贪污犯罪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分国有资产罪和共同贪污犯罪虽然都带有一种“集体”的形式,但其实质是不一样的。首先,私分国有资产罪是一种单位犯罪。其次,在私分国有资产罪中的这个集体一般都是依法成立的合法组织,他的成立…  相似文献   

7.
试论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及法律对策周阳一、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一)国有资产产权流动与重组中造成的流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一是在国有企业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时,对国有资产不评估或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二是在国有企业和外商合资合作...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国有单位负责人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需要,借名义、钻空子,违反国家规定,采取奖金、提成等形式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私分国有资产行为。  相似文献   

9.
1999年8月份,江泽民主席在东北主持召开的八省区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好国有企业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同时指出,我国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不仅要管好用好而且要使其保值和增值。作为担负着反贪防腐重任的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有责任与义务对国有资产流失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原因1.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不法行为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江流 《江淮法治》2009,(2):30-31
这是一起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海南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海南省法院审理的原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海南华银公司)负责人、大连证券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石雪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金融凭证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北京利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梁勇贪污、挪用公款大案。  相似文献   

11.
《新法规月刊》2011,(2):91-101
在涉及企业改制的职务犯罪案件中,理论界及实务部门对侵吞国有资产犯罪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在解释立场上应当从严掌握标准,而不宜放宽条件。否则,势必不当扩大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范围。企业改制完成的时间节点以工商变更登记日为基本原则。应以被告人隐匿的国有资产总额认定贪污犯罪数额。恶意支配自己并未完全控制的财产应该构成犯罪,相应的资产应纳入犯罪数额。应该以被告人实施隐匿土地使用权时的评估价格作为贪污的犯罪数额,对于被告人的经营所得.可以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相似文献   

12.
贪污罪对象认定中的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培华  王立华 《法学》2004,(12):83-90
债权可以成为贪污罪的对象。贪污犯罪所及数额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贪污债权既遂标准应采“控制说”。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 ,借企业改制之机隐匿国有资产 ,待企业改制完成后归改制企业所有的 ,可以被其隐匿的财产或被其实际转移的财产数额认定犯罪数额。国有单位的使用权房可以成为贪污罪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昆明市儿童医院一杯水卖5毛钱,工作人员对此称免费供应热水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媒体调查后发现,昆明不止儿童医院一家在卖开水。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国有企业较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少数管理干部的失职行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根源。管理干部失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产权制度的弊端导致管理者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 传统产权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企业的产权主体形同虚设,产权关系模糊,权责关系不明确。在这种体制下,一部分管理者责任感和事业心开始滑坡,忘记了自己肩负的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其职责,管理松懈,有章不循,甚至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使企业管理秩序混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负面效应导致…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费县人民检察院对该院1996年至2000年立案侦查的贪污案件所作的调查表明: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升迁或岗位变动交接之机,侵占公共资金和财物的贪污犯罪呈上升趋势。该院立案调查的94件贪污案件中,趁交接之机实施犯罪的有37件,占39.4%,个案案值最高达14万余元。犯罪主体主要是单位一把手和财会人员。37人中原是单位一把手和财会人员的有35人,占94.6%。贪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少数财会人员控制的帐外资金。有些干部在任时积蓄了一些帐外资金,但或是考虑其他用途,或是有所顾忌,交接之际…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规定,贪污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通常绝大多数单位都有规范健全的财务账目,贪污行为在财务账目上必然留下蛛丝马迹。但实践中仍有一部分是“无账”贪污案件。“无账”贪污案通常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入不记账的方式侵吞公款或在侵吞公款后故意隐匿、销毁财务账目,造成无账可查的案件。较之一般类型的贪污案,“无账”贪污案的作案手段更为隐蔽、狡猾,案情更为复杂,取证、认证工作更为困难。一般来说,“无账”贪污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及其审判对策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长期以来,一些公司、企业忽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国有资产的概念认识,对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认识不足,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严重危害,解决这一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18.
江舟  刘玫 《检察风云》2008,(17):16-18
这一起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海南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海南省法院审理的原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海南华银公司)负责人、大连证券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石雪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金融凭证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北京利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梁勇贪污、挪用公款大案.……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据国有资产统计局的数字,从1982年至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近5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推动,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入场交易等现象不断出现,虽然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不少规定和政策以遏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但5年来的事实表明,每天仍有1个亿的国有资产在流失。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及检讨(一)“两权分离”理论没有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国有企业资产庞大,企业负责人权力高度集中,但是,企业的运作缺乏透明度,这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