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分工细致、对象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既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与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它的形成方式和在日本经济中所产生的作用对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规制改革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先后推出四个规制改革计划,对6000多项规制进行了改革。日本规制改革的新举措包括:创建“结构改革特区”;引进“市场化试验”制度,将部分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政府和民间企业平等竞标的方式,委托给在成本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具有优势的中标者经营,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削减公共服务成本,扩大民间企业商机;建立更趋科学化,即可以量化规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规制影响分析”评估体系。规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仍在改进。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71年,可建成后的十余年间一直没有正式启用,成为一种制度上的储备,至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日本推进了金融市场化进程,随着有银行陷入经营危机,对存款保险制度有了实际的需求,这一制度也真正运作了起来。进入2002年4月1日后,为了进一步贯彻自我负责原则、促进银行经营信息的公开和从外部加强对银行的监督,日本又对存款保险制度作了进一步改革。即对个人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赔付上限正式实施限制为1千万日元的措施,即一旦银行发生破产或倒闭,个人在该银行的储蓄存款超过1千万日元的部分将不予赔付。这是日本推进金融改革的一项举措,也是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日本进口市场开放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日本通商政策和主要进口限制措施的演变来看,日本的市场开放过程时时处处体现出开放中求保护的原则,并且政府以大量的行政规制措施保证贯彻这一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进口市场开放的真实程度。因此,对日本政府而言,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度的突破口,是改变衰退和落后的产业保护政策及真正缓和行政规制。  相似文献   

5.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制定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面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日本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采取了各种对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其间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体系,日本的做法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佚名 《海内与海外》2000,(11):32-35
筑波大学  概况:国立,1973年建校,教授和副教授957名,在校本科人数8,888名,研究生3,054名。  本科专业:生物学、社会工程、信息学、工程系统、基础工程、体育、人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比较文化学、日语、日本文化、人类学、国际关系、农林科学、医学。  大学院:环境科学、理工学、计量经济学、经营工程、地区计划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地域研究、学科教育、障碍儿教育、经营和政策科学、体育方法学、教练学、美术、装璜、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和比较思想学、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各国文学、言语学、教育基础学…  相似文献   

7.
最近20年日本经济增长战略屡屡失效,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严重受损。为了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日本制定了未来10年经济新增长战略。从绿色创新、生命创新、亚洲、旅游、科技与IT、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财政部门等七大战略领域入手,构建出未来10年日本经济增长的路线图,并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实施时间表、严格的评估标准及政策实施保障体系。这是日本重振经济、巩固其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中心地位的战略举措,中国对此应进行及时评估与借鉴,制定出相应对策,以便在未来的区域和全球经济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庞大的老龄人口存在就必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长期护理照料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日本先后于1995年1月1日、2000年4月1日启动长期护理保险法案。但是通过对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考察,可以看出两个制度之间的内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具有制度覆盖面悬殊、护理保险的缴费率一高一低、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更为详尽、严格等显著特征。究其原因,乃建制理念迥然相异、建制动因不尽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冷战结束后,在政治大国化的推动下,日本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作为防卫政策支柱之一的“无核三原则”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突破。对日本而言,其核潜力巨大,制造核武器并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核武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日本的发展方向。日本无核化政策存在内在的矛盾性,同时,日本国情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日本的核国家道路。  相似文献   

10.
孟晓旭 《国际问题研究》2023,(2):103-121+126
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要求构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提升防卫费,首次将经济安全保障明确纳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提出以集“外交力、防卫力、经济力、技术力、信息力”一体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向是日本追求“大国化”的表现,也有配合美国战略需求和牵制中国的地缘安全考量。它突破了日本战后长期坚持的“专守防卫”原则,导致其成为新的危险性安全变量,这将加剧大国安全竞争和地区安全冲突风险,导致中日安全关系更为复杂。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战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制,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好评。鉴于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的深刻影响,1997年以来日本政府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这些改革经验对于正处在医疗改革关键时刻的我国政府来说有很多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发达经济体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融资难则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而美国、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省等发达经济体在长期信用保证与保险的发展实践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与保险制度,积累了通过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来化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题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廖大珂 《南洋问题研究》2013,(3):73-86,I0001,I0002
琉球政府《关于尖阁列岛主权》的声明宣称:“《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所依据的是中国的《中山传信录》,这种资料没有价值。”本文通过考证,认为《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是《琉球国图》的临摹图,《琉球国图》是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琉球政府的声明不能成立;甲午战争之前,钓鱼岛并非日本政府所称的“无主地”,更不是琉球群岛的属地,而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领土。这不仅为中国文献所证明,也为日本和西方的文献所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已经是当时国际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当代日本企业改制困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变革“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为基本内容的日本企业改制之所以陷入困境,其根源在于“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虽然束缚员工自由,但它所同时带来的集体主义却为包括今天在内的所有时代的高效生产所必需。而这对于我国的国企改制极具借鉴意义,由于单纯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个体自主而无集体主义,中国的企业改制必须辅之以由员工持股计划所安排的集体主义,以构筑拥有个体自主的集体主义情景。  相似文献   

15.
与日本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相比 ,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产生较晚 ,两者至少相差一个多世纪。就危机意识的深度而言 ,中国知识分子也远不如日本知识分子。并且 ,中国知识分子危机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 ,他们的危机意识始终都是围绕着自己国家的富强、民族独立 ,摆脱外来侵略与欺凌而发展和深化的。而日本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在初萌时期 ,便伴随有对外侵略扩张的意识 ,并在争取摆脱外来危机的同时 ,逐步膨胀着对外侵略扩张意识 ,以至于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摇旗呐喊 ,推波助澜 ,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6.
日本区域一体化战略排斥中国的地缘政治动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逐步调整了其传统的不参与区域经济集团的政策,对区域合作的态度日趋积极,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明确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即EPA战略)。日本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存在明显的排斥中国的倾向。这种倾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政治因素特别是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日本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存在着明显的地缘政治战略特征。对于日本区域一体化战略排斥我国的倾向,我国政府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日本护理救助制度的介绍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日本护理救助制度改革的原因 日本生活保护法颁布于1950年,规定了对贫困者的多项救助措施,护理救助是其中的一项,生活保护法将护理救助定义为:是对被认定为要护理和要支援等生活贫困的人员实施护理救济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rust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is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public policy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It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following a mass catastrophe that affects hundreds of thousands and upends the rhythms of daily life across the country. Choices made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energy utilities during and after the compounded 11 March 2011 disasters damag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vil society, utility firms, and the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looks at how decision makers in Japan continue to struggle with a trust deficit and how that gap has altered the behavior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nd civil society as a whole. Residents will continue to resist what they see as flawed disaster recovery and nuclear restart processes unless the political system undergoes major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