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未停止对约翰的爱,但这份爱的代价却昂贵至极。——辛西娅·列侬爱的代价是什么?是感情的付出?伤心的痛苦?渴望的煎熬?作为摇滚音  相似文献   

2.
知道何廉,最早是读胡适日记和《独立评论》“编辑后记”了解的。胡适第一次和何廉会面是在1931年2月12日,《独立评论》创刊后,何廉也是其撰稿人之一,何廉自己曾说:“我们两人(指和翁文灏)在该刊创刊初期,常为之写稿,募集资金以维持刊物的经营,该刊召开的双周会议常在胡适寓邸或清华俱乐部举行。”胡适在自己主编的那期常推出“微博式”编辑后记,对何廉的文章也曾有过精致的短评。第九十二期(1934年3月18日出版)何廉有文,胡适在后记的头条即重磅推出此文:“白银问题是今日的绝大问题,我们早就想请专家学者替《独立评论》撰文讨论。现在何廉先生寄来了一篇七千字的长文来,我们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过王鼎钧的作品。前不久,在《台湾周刊》上读到古远清教授《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3个字,一下子唤起我30年前的记忆。王鼎钧还在写作?他的近况如何?于是,我赶忙在当当网上买下这套书的后两本《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王鼎钧,山东临沂市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  相似文献   

4.
张桂华 《研究与交流》2006,(3):26-27,36
周天洁同志(1921——1994)是一位革命老干部,18岁入党,19岁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中,他身负重伤,在当地群众帮助掩护下,风餐露宿,成功突围。回到浙江黄岩家乡后,他继续与当地游击队一起坚持地下斗争,组织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三年后重返部队。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周天洁同志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工作,曾往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研究生班毕业:不幸的是,“反右斗争”时,周天洁同志蒙受冤屈,遭到了20多年不公正对待,直到“文革”后才得以纠正,随后担任上海外国语学院出版社副社长,上世纪80年代初离休。周天洁同志性格刚烈,爱憎分明,热心世事,在晚年10余年中,他为许多受“左”倾路线迫害的老同志、老知识分子的平反昭雪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曾被誉为传奇式人物。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良风气和现象,他写出了多篇有力文字痛加针贬,令人警醒。周天洁同志将其晚年所写文字以及“皖南事变”前后革命斗争回忆录结集《五十记手心》出版:下文为此书序言。  相似文献   

5.
日前,潍坊市寒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于少卿回忆录》。全书共22万字,收录图片100余幅,内容为于少卿早年留学德国攻读医学、加入中国青年党、回同后在多所军医学校担任外科教授、参加抗日战争及远征军医疗救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像中国革命这样吸引着各国的仁人志士如此执着地投入,甚至甘愿为之献出终身,实属罕见。像加拿大的白求恩、新西兰的路易·艾黎、美国的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和马海德,英国的克鲁克夫妇,印度的柯棣  相似文献   

7.
吴磊 《世纪行》2011,(10):24-24
本刊讯由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新编辛亥首义回忆录》(上下册),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史化厅、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山舰》已于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2014,(3):45-45
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回顾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光辉历程,为事业的发展保存一份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和资料,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决定进行文献资料征集并编辑出版《事业的足迹-中国残疾人事业回忆录》(暂定名)系列丛书。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对征集出版工作高度重视,要求系列丛书的编辑要体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轨迹,体现改革开放中残疾人及其组织顺应潮流、融入大局、不断创新嬗变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9.
吴灿新等著的《道德代价论》对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有如下贡献:第一,对以往国内外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总结;第二,从道德代价本质论、道德代价基础论、道德代价根源论、道德代价调控论、道德代价机制论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道德代价问题;第三,从调控道德代价内外机制等方面开辟了当代中国低道德代价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文学在经历了美国文学世界中长期的曲折潜行之后,现在已经从文化的边缘地带成功地归入到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其中刚刚在去年底获得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中卓越贡献奖(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9,(22)
《痖弦回忆录》全书分三个部分:双村记、从军记、创世纪。分别记录了对故乡河南南阳的记忆,参军的过程及军中生活,以及文学艺术活动中所交集的诸多名人,堪称一台湾文化圈的联络图。书中涉及到近百位两岸名人不曾为人知的故事和生动细节,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宝贵的史料价值。除了文化界,书中对其他各界人和事也有所涉猎。本书作者情牵两岸,所表达的浓浓的大中国情怀令人感动,是一本沟通两岸民心的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忽而岁月静好,忽而琐碎交错。情绪忽而慷慨高昂,忽而歧路迷离。这时,我总会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从容平静的笔调,以真诚苍劲的语言,呼唤出我们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一对永恒主题:爱的回归、生命的渴望。爱是家的核心,生命是人的核心。在此意义上,《我与地坛》是  相似文献   

13.
周克 《现代领导》2008,(3):38-39
1957年,我奉调到了市委工业部担任副部长,分管公私合营企业的政治工作。在工业部,我力求心情平静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下厂调查研究,参加区委工业部的工作研究讨论上。正在此时,在完成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思想战线的革命。从6月初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4.
麦成坤 《黄埔》2008,(1):59-59
新年伊始,新一期《黄埔》杂志又和读者见面了。我作为黄埔同学和《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由衷地感谢辛勤工作的编辑们和作者们,向你们道一声:新年好!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陈丹青回国已经十年有余。在画家身份之外,十年中,他的各种文字、言论常见诸于报端。这些文字或谈绘画美术,或议论当下教育体制,或触及公共言论空间,或遥想民国当年。在他的诸多言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其谈论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在那些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中,鲁迅是陈丹青最喜欢的,也是其谈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17.
汪毅夫 《台声》2014,(9):98-99
《浴火重生的年代:沈己尧言论选集》是一本记录沈己尧先生思想脉络和活动历程的著作。书中涉及的诸多内容可以反映出沈先生作为一名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与重大问题的独到观察和深入思考。全书文字精练,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沈先生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与希望祖国兴旺发达的美好期盼。1926年,沈己尧先生出生于民风淳朴的广东省平远县石正乡。少年时期,他就读于石正中学和梅州高中。  相似文献   

18.
读《我们仨》,感动之余,有人叹息说杨绛很幸运,遇见了才华横溢而又专情的钱钟书,至此才有从一而终的美满回忆;也有人在泪光中唏嘘钱钟书何其幸福,虽经历运动,却始终有爱妻爱女相陪相伴,一生从未孤独…… 我却想:天若有情,天定会微笑,因为人间因这一份挚爱亲情而温情流溢,泽荫永远。  相似文献   

19.
无数军人都有愧对自己家人、爱人的故事。那份愧意就如同深秋早晨的雾幔,浓密、沉重、厚实,时常久久不能化开。然而,军人并不是不懂感情。相反,他们也许是最多情的。  相似文献   

20.
高虹 《传承》2010,(1):26-27
<正>被称为海南早期名片的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刊发于《战地新歌》第二辑。说到上世纪70年代的歌坛,《战地新歌》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