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宪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宪政发源于西方的事实,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诸多理论问题。宪政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但可以与社会主义兼容。宪政核心的价值是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人民的自由。社会主义宪政与资本主义宪政一样,同样追求权力的限制和自由的保护。但二者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制度设计上存在本质区别。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必须保证宪法的正当性,建立一套违宪审查机制,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保障公民权利和控制政府权力的根本手段,宪法保障制度是宪政文明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宪法保障制度,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列宁依法治国思想是他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列宁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人民民主、坚决实施宪政、完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权力监督、处理党与法的关系。列宁依法治国思想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启示: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强化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4.
社会契约理论及其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是人们之间相互缔结契约的产物,缔约的目的在于控制权力、保障人权。近代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体现了宪政的根本价值和理念,它阐明了国家权力根源于人民以及国家权力的正当性问题,凸显了保障人权的精神底蕴,并在公域和私域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宪法具有至上权威是社会契约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地位 ,是依法治国的依据。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因此 ,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宪法至上的关系。“三个代表”理论同依法治国、建设宪政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政治秩序的法律化 ,宪政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宪政秩序。宪政秩序是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秩序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宪法的正当性为前提 ,以制度正义为基础 ,以宪法调控功能的发挥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了强调依宪办事,维护宪法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制约权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内涵。它明确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模式,阐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宪政发展史来看,宪法完善的主要标志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良性平衡结构的形成。我国宪法的完善问题应选择这一模式,这既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自然结果,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由此,我国宪法改革的制度设计,应适度界定国家权力,重点加强人权建设。在完善国家权力制度方面,应遵循领域相对缩小、纵向收放结合、职能明晰制衡等原则;在人权制度完善方面,应适度扩展主体范围,进一步充实以经济自由权和财产权为核心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0.
论宪政意识及宪法权威的树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宪法并使之成为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各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理念。但有宪法并不等于有宪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法治国,提高宪政意识和树立宪法权威。而要提高宪政意识及树立宪法权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书面,应当切实建立必要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实施宪法、实行法治、制约权力为保障。宪政是以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基础 ,是宪法规范及其实施并对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的产物 ,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宪政对政治文明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政意识、实行法治和党的依法执政等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急需完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法治”进一步强调“依法治权”,即要求法律具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两个方面的功能。这就要求国家的政治生态要从权力主导向宪法主导转变,强调政治的法律化和法治化,要用宪法规制国家权力,并努力使其超越权力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逐步实现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的法律调节,实现政治问题的法律化解决。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的核心命题是“依宪治国”。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执政。宪 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和 法律要求包括制度建设、法制化建设、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制化要求、“党法”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村规民约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在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村规民约都起到了维护农村规则之治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村委会制度和村民自治的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村规民约。从制定法的角度来看,村规民约并不属于正统的国家法律体系,只能归入民间法的体系中。在民间法的体系下,村规民约有着其特殊的构成、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治安状况好坏,公安系于一半.这就决定了公安工作在依法治国这个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就公安队伍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如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提出了六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必然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在制度和法律上坚持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根据宪法的规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理顺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管理国家要求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官方舆论属于德治范畴。清流派清议代表了晚清官方舆论 ,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儒家道德规范。清流派以实际行动在实践着他们一贯坚持的官方舆论 (德治 )与以大清律例为准绳办案 (法治 )二者并重的主张。其官方舆论披露了官吏营私这个吏治腐败的焦点问题 ,通过 5个重大案例又反映出官方舆论在依法办案、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依党章治党”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从思想建党到制度建党的逻辑必然;也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需要;更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在现阶段,“依党章治党”在观念上还显得滞后,实践上偏重于形式,工作思路也尚未完全理顺。要真正实现“依党章治党”,必须加强以党章为基础的党规、党法建设,增强党内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必须在全党范围内强化党章意识的养成,提高“依党章治党”的自觉性;必须抓好党章的贯彻执行,解决“依党章治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宪法与正义     
宪政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宪政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和文本载体,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但是,从宪法到宪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部真正体现民意和时代要求的宪法——正义的宪法是首要的和必需的。"正义的宪法",即宪法的产生和内容上的正义性,或者说宪法的"合法性",这将涉及到宪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